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见“新”而动——济二煤矿职工徐建新的创新路

作者: 陈 伟  程洁皓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3日

“我是一名综采维修电工,机器故障,我就要去修;效率低的,就去想办法改进、提升。谈不上什么创新路。所谓的创新路,就是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实践中,一步步走到今天……”近期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济二煤矿电工徐建新还是一如既往地含蓄内敛。让他介绍自己的技术创新经验,他只是反复说那是他的本职工作。

不善言谈,埋头苦干,说的很少,做的很多,是人们对这位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当家人的普遍印象。可是,1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6项矿级及以上技术创新成果、63个矿级直至国家级荣誉,这些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背后,又怎能少得了他30年如一日的技术创新追寻、怎能少得了他永不懈怠的智慧和汗水的倾情付出?

见“新”而动  初露锋芒

1996年,年仅20岁的徐建新兖矿技校毕业分配到济二煤矿综机维修工区,成为一名维修电工。那个时候的济二煤矿,许多采煤设备都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图纸、说明书、标识牌几乎都是英文。身边的老师傅们也是在边学边干,摸索前行,更别说初入职场的徐建新了。

面对新的世界、新的考验,徐建新见新而动,开启了“勤学苦练”模式。在现场,他认真跟着老师傅学,一板一眼,把维修步骤记在心里。还是不太懂的,就记在笔记本上,抽空再拿出来复盘、揣摩。休息日,他买来英汉翻译词典,对着英文图纸逐个翻译。弄不懂的,也要靠着死记硬背,把关键节点的工作原理记在心里。那几年,徐建新做了十几万字的笔记,翻坏了好几本英汉词典。对拆下来放在车间维修的设备,他总是多次重复拆装,了解设备的内部构造。勤学苦练出真知。慢慢的,徐建新开始能够独自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

真正让徐建新初露锋芒、进入人们视野的,是他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故障排除。2000年11月,矿井冲刺年终创高产的时候,主产采煤机突然出现故障,趴窝了。跟班电工、加上几个老师傅,干了一个班,没能解决问题。矿上的领导,也来到现场,大家都非常着急。这时候有人想到了徐建新。徐建新连夜从家里来到现场,只用了三五分钟,调整了一个参数、更换了一对插头,机器就轰鸣着运转起来。

2001年,徐建新获评矿先进生产工作者。那是徐建新获得的第一个荣誉,也是他在技术创新路上坚定信心、高歌前行的新起点。

向“新”前行  勇挑大梁

技不压身,学无止境。从那时开始,徐建新向新前行,勇挑大梁,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他多次参加集团公司、省市级和全国煤炭系统技能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直到2016年6月,初中技校毕业的他,被中国矿业大学特聘为实践教学专职教授。从这一年开始,结合2017年他记忆中一次重要的故障处理,徐建新的学术意识、专利意识开始得到强化。

2017年10月,济二煤矿历史上最长的近5000米工作面开始投产。由于工作面太长,启动负荷太大,新的工作面又投用了一些新设备,造成一启动就掉电、刚开机就停机。当时也已经是技能大师的徐建新的徒弟陈勇,负责这个面的电修工作。陈勇抱着不服输的劲头,在现场忙活了三天,还是没能解决问题,只好请徐建新出手。徐建新来到现场,经过多次测试,找到了“病灶”。师徒二人通过设计加装采煤机牵引无功补偿装置等创新手段,让采煤机正常运转起来。像这种超长工作面电压失压而带来的功率补偿等技术革新,是不是在其他矿井也能碰到、也有需要?是否应该进一步把一些现场的技术革新固化为技术成果?甚至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造福更多煤矿?徐建新心中给出了肯定答案。

从2018年开始,截至2024年,徐建新独立或牵头申报的《一种煤矿井下快速掘进机》《一种采煤机电器元件支撑装置》等14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逐“新”不怠  守护荣光

在近30年创新前行的不懈追寻中,徐建新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也赢得许多荣誉,更是在干部职工中叫响了“建新一到,煤机就好”的口碑。如今,年近五十的他,如何守护这一份来之不易的荣光?徐建新说,唯有逐新不怠、矢志进取。

创新就会面临挑战,有挑战就会遇见难啃的骨头。2024年,徐建新就遇见了一道难关,这也是他记忆中最近经历的一次挑战。

2024年春节后不久,矿用七芯拉力电缆如何实现高效快捷故障诊断的难题,摆在了徐建新和他的创新工作室面前。传统的电缆测试方法采用万用表进行通断和绝缘测量,操作繁琐且效率较低。每芯需分别进行7次通断测量和7次对地绝缘测量,再加上每芯对其他六芯的21次阻值测量,总共需进行35次测试。此种测试方式不仅耗费了人力物力成本,还容易因人为操作失误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这就是徐建新要攻克这道难题的根源所在。

为了攻克这道难关,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效的多芯电缆诊断仪,徐建新等人遇见了许多难题,其中之一就是PLC编程。他们对这项技术不熟练,研发过程中受到了许多难为。期间,他们专门请教了其他矿井这一方面的专家同行,才终于克服这一短板。

“前前后后经过了半年多折腾,才研发出这种诊断仪。”徐建新说。难是难了点,可效果却令人欣喜。新的电缆诊断仪操作简便、测试准确、高效快捷,而且可以实现智能化分析——只需将故障电缆两端插入诊断仪,即可快速完成故障诊断,诊断结果直接出现在显示屏上。另外,该诊断仪不仅适用于七芯拉力电缆的测试,还可以通过转接头用于其他类型通讯电缆的测试诊断。据测算,该诊断仪可年均创造隐性价值160余万元。据了解,徐建新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以来,已为矿井创效2000余万元。

四月的草木向阳而生、走向金秋。徐建新见新而动,向新前行,逐新不怠,技术创新的追寻,一直在路上……(摄影:李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