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天边尚未泛起鱼肚白,鲁西矿业郭屯煤矿工业广场却已亮起点点灯光。采煤工区检修班长孔德彪,在签到簿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整整5326个日夜。
技术革新,开启高效采煤新征程
去年隆冬时节,4308工作面的液压支架突然“闹起了脾气”,动作迟缓得像耄耋老人。
“支架动作太慢!这样下去智能化根本不能用,上双进双回!”
面对这个难题,孔德彪迎难而上,提出“双进双回供液模式”改造方案,经过反复试验,成功为液压支架提供强劲稳定的动力,使设备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孔德彪在智能化集控室操作)
搭配4电机驱动截割的采煤机和后路变频运输设备,单班两个循环进尺任务时间由原来的5小时缩短至2小时,生产效率提升150%,真正实现“一小时一刀炭”的高效回采目标。
此外,他带领班组在完成检修任务的同时,主动承担该矿质量标准化、巷道维修等外围工程,先后完成四采区胶带巷加强支护、制冷管路延续、泵房及轨道巷标准化治理等任务,每月额外创收350余个零工,使检修班人均工资由1.1万元提升至1.35万元,涨幅达22.7%,实现生产效益与职工收入“双促进”。
精益求精,锻造品质检修硬脊梁
走进2306工作面,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中,孔德彪正蹲在采煤机旁“听诊”。只见他耳朵贴着机身,手中的扳手轻轻敲击。“轴承间隙大了0.5毫米,必须马上处理!”他抹了把脸上的汗对记者说:“设备会‘说话’,就看你听不听得懂。”
在他的工具包里,有一本翻烂的《采煤机历史故障维修要点记录本》,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笔记。“师傅能通过声音判断故障位置,误差不超过10厘米。”孔德彪徒弟颜廷帅说。
(调试液压支架)
在井上,孔德彪既是勤奋好学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学习先进设备知识;又是经验丰富的“导师”,将所学所悟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班组学习氛围浓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为安全生产筑牢坚实防线。
如今,他带出的9个徒弟都成了技术骨干,更让他自豪的是,班组连续15年保持零重大事故,更是在前不久,孔德彪荣获山东能源劳动模范。
成本管控,驱动降本增效新引擎
“维修工刘恒旺自主修复采煤机滑靴和支撑架,节省材料费近20万元,获奖励1000元。”
“支架工康文文利用废旧软管制作架间管护套,每月减少更换费用1万多元,获奖励500元。”
……
(进行现场研究)
随着市场化精益化管理深入推进,孔德彪深刻认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他积极推行“成本管理、人人有责”理念,鼓励班组成员提合理化建议、开展修旧利废;细化材料消耗考核标准,建立回收台账,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创效热情,班组每月节约材料费用2万余元,实现经济效益与员工收益“双提升”。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