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风拂面。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兖矿物流公司西北分公司营盘壕集运站内,到处热火朝天,一场没有硝烟的运煤“大战”正在上演。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连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兖矿物流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物流“十四五”规划号召,在智慧物流领域持续投入,超前谋划布局新能源运输方案,充分调配社会资源,加强绿色园区建设,力求为客户提供多条“低成本、高效率、低损耗”的绿色物流通道。
绿色仓储 创新守护蓝天
走进营盘壕集运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座设计精妙的圆形筒仓。每座筒仓的有效仓容高达2万吨,且全部采用先进的封闭式结构。这一设计改变了传统输煤模式,确保来自营盘壕煤矿的煤炭,全部通过皮带长廊直接注入筒仓,不仅有效避免了储存过程中的煤尘外扬,还极大地提升了煤炭储存效率和安全性。筒仓与转运系统的无缝对接,确保了煤炭转载、装运环节的清洁与高效。
为进一步巩固环保成果,该集运站还引入了抑尘剂喷洒装置。每当一列火车装载完毕,抑尘装置便会自动启动,为每节车厢均匀喷洒抑尘剂,在煤炭表面迅速形成一层约5毫米厚的保护膜,就像为煤炭穿上了一件密不透风的“外衣”,能有效防止长途跋涉中的煤尘飞扬,保护铁路沿线环境。
此外,该集运站还积极探索低碳节能新路径,利用站内闲置土地,建设6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每年可发电约700万千瓦时,可满足集运站的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77万元电费。
智慧运输 科技引领变革
近期,兖矿物流公司旗下的物泊科技公司购置重卡电车100余辆,一支以新能源车辆、智能车辆为主的千辆级重卡车队“闪耀登场”。相较于传统运输模式,每辆新能源重卡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100余吨。
3月,物泊科技公司联合多家大型实体企业,成功打通山西临汾—山东港口800公里黄金线路。这条纵贯晋鲁两省的绿色大动脉,往返1600公里,不仅实现了“重去重回”的运输模式,能耗成本降低25%,更标志着中国电动重卡干线运输迈入商业化盈利时代,成为晋鲁大宗商品流通的骨干通道。
物泊科技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数智化物流科技平台,经过多年来的优化和升级,其商业模式已从物泊1.0升级至4.0,拥有重化工业全产业链软件自主研发实力,具备系统集成整体方案解决能力,为客户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国,贯通公路、铁路、水路的物流网络。目前,物泊科技服务客户已突破8000家,平台活跃司机98余万人,活跃车辆95余万辆,注册六轴重卡占社会保有量的三分之一,建成国内最大的垂直领域运力池。
多式联运 绿色融合智慧
在位于泰安市大清河畔的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内,船舶有序进入航道,准备装载货物。该园配备的船舶垃圾智能收集柜及吸油污车此刻也已整装待发。这些装置可实现入园船舶生活垃圾、船舶生活污水、船舶油污水的智能化收集和船舶污染物信息数据化管理,高效处理垃圾、污水等。
3月22日凌晨,来自山西省冯家川站的万吨级煤炭列车驶入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完成1万多吨煤炭装卸任务。这是山东内河港口首次完成万吨级煤炭转运装卸任务,标志着山东内河港口已具备万吨级煤炭列车转运装卸能力,将进一步降低园区周边及上下游客户物流成本,有效拓宽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入鲁通道。
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由山东能源集团和泰安市合作建设,规划建设20个2000吨级泊位,建有23.4公里铁路专用线,整个园区煤炭静态储备能力达200万吨,年货物吞吐能力6000万吨。各类大宗货物经铁路、公路运达后,沿京杭大运河可直达江海。1月,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二期)建成投产,拥有8条道铁路专用线和2台年翻能力1200万吨的C型双翻翻车机。相较于普通列车,万吨大列的开行使该物流园中转能力翻倍,卸车效率提高30%。
山东能源兖矿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雨生表示,万吨大列的开通,为完成全年千万吨煤炭中转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将依托200万吨储煤能力,充分发挥“公铁水”联运优势,不断降低客户物流成本,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沉淀,兖矿物流公司创新“实体物流+平台”发展模式,拥有煤炭、化工等海量货源,在全国范围内设点布局,建有铁路专用线、煤炭储备基地、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运营和参股铁路专用线、干支线达30条,总里程近4000公里,建有公、铁、水综合园区12个,整体货物发运能力达3亿吨/年,港口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年。该公司沿京杭大运河,布局泰安港、济宁港等枢纽节点,形成两纵一横“卄”字形物流通道网络,全力打造集工业链、能源链、物流链、装备链、生态链于一体的现代大宗商品物流体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