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矿业梁家煤矿综合服务中心,同事们都习惯喊他“老乔”——这个称呼既因他52岁的年纪,更源于他33年扎根矿山的厚重沉淀。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染霜的“矿山医生”,乔旭三用半生时光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从“扛把子”到“技术大拿”
(乔旭三在检修现场)
1992年,20岁的乔旭三踏入梁家煤矿成为一名一线职工,在轰鸣的井下开启人生新篇。因为扎实肯干,5年后,他到了运输工区从事井下电钳工,一干就是26年。2023年,乔旭三从井下一线转入后勤维修岗位,丰富的井下维修经验让他在后勤维修的岗位上游刃有余。生产准备队的五年,他每天与钢铁为伍:肩扛百斤支柱、组装液压支架、解体锈蚀设备......高强度劳作锤炼出强健体魄,更培养出严谨的安全意识。
来到运输工区后,设备的维护、检修与之前的搬运、调整,工艺工序截然不同。于是,乔旭三迅速调整自己,沉下心来,打开书本,他抓紧一切时间充电学习,学现场、学图纸、学理论、学工艺,开启新的征程。
1999年,得知当地要举办家电维修培训班的通知后,乔旭三自费两月工资参加家电维修培训。“我当时一个月工资收入才三四百块钱,交了学费,兜儿比脸还干净。”乔旭三打趣道。他从最基础的电路分析、电子元件的更换和调试、电路制作学起,一点点积累维修常识,全面掌握维修法则和排查修复方法步骤,将家电维修的电流检测、元件替换等技术迁移到井下设备维护中。
千元难题的“十元解法”
(日常巡检)
2011年的某个深夜,集中2米绞车突发故障停机。面对刚完成变频改造的新设备,现场人员束手无策。在看清了设备故障模式后,乔旭三沉下心来,仔细观察设备状态,拿出万用表按照操作步骤仔细测量,“嗯,应该是绞车油压系统故障,电路板损坏了。”给出了病灶“诊断书”后,乔旭三果断联系人员携带新的电路板下井更换。伴随着绞车有力的运行,乔旭三心里踏实很多。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乔旭三当起了有心人,他把旧的电路闸板带到井上,和新的作比较,发现故障的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达林顿复合三极管损坏造成的。“换一个三极管只需要花费十几块钱,换一张电路板则需要花费几千块钱,几十元就破解了千元难题,有账算啊。”这个“四两拨千斤”的解决方案迅速在全矿推广,不仅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节省了维修费用,减少了设备停机时间。
随着矿井运输系统从“地轨绞车”升级为“天轨单轨吊”,乔旭三的维修手册也在不断更新。那些泛黄的维修笔记,既记录着技术迭代的轨迹,也封存着老矿工们的集体记忆。
地面上的“护航者”
(在食堂紧急抢修)
转岗后勤维修后,乔旭三的服务对象从冰冷设备转为工友冷暖。面对洗衣房老设备“罢工”,他带领团队72小时连轴转,让即将退役的洗衣机“重获新生”;春节期间抢修供水主管道,在零下10℃的寒风中完成穿管作业,保障节后千名工友的热水供应。
“以前被服务,现在服务人。”在食堂抢修设备的间隙,乔旭三擦拭着工具说。33年工龄的“技术大拿”,如今更懂得如何用专业守护工友们的“小确幸”——可能是烘干机里带着阳光味道的工作服,也可能是澡堂里始终温热的水流。
岁月在矿灯照耀下悄然流转,从“小乔”"到“老乔”,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那份“设备不停转,服务不断线”的执着。当新一代矿工驾驶着智能化设备穿梭巷道时,总能看到那个清瘦身影仍在默默检修——这是老矿工献给矿山最深情的告白。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