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百米井下,有一支被称为“铁帽子班”的掘进队伍。他们的领头人用十九载光阴,在岩层深处凿刻出了当代矿工的奋斗诗篇。从青涩学徒到创新先锋,从故障克星到效率标杆,这位领头人以“敢打硬仗、善打胜仗、能打赢仗”的铁军精神,带领团队创下一次又一次生产奇迹。他就是西北矿业2024年度劳动模范——永明煤矿掘进工区班组长孙祥军。
2024年12月10日18时45分,随着综掘机轰鸣声渐息,3305工作面1324米的巷道全线贯通。孙祥军班组以月进尺441米、人均工效0.64米/工的骄人战绩,圆满完成了矿井“不可能的任务”。巷道壁上凝结的汗珠,记录着这支铁军93天的奋战轨迹——他们不仅在同迎头三个班组中独占鳌头,而且在整个矿井的两支掘进队伍中也显得尤为突出。
2006年冬天,34岁的孙祥军第一次坐上猴车,驶向矿井深处。这个把《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专业书籍翻到卷边的“愣头青”,凭借“拼命三郎”的劲头,一边刻苦钻研理论知识,一边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他将书本知识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最终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班组长。
2024年四季度,矿井生产接续紧张,要求3305工作面必须在12月底前完成掘进施工,具备安装采煤工作面的条件,所需掘进的巷道的总长度累计达到了1324米。就在这关键时刻,这位个头不高、老实憨厚的山东汉子再次展现出钢铁意志,他毅然带领班组肩负起了这一重任。“矿上需要,我们就得上。任务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我相信只要弟兄们拧成一股绳,再硬的石头也顶不过咱手里的风镐。”谈及为什么要接下这个任务时,孙祥军向记者答道。
为实现快速掘进,完成矿下达的生产任务,孙祥军每天上班前都会将当天的工作进行细致分解,把技术难度大的工序安排给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老工人,把技术要求不高的重复性工序安排给年轻力壮的青年工人,通过合理优化劳动组织,让班组人员各尽其责,熟练掌握每道工序,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空置时间。同时,他还通过优化临时支护使用工艺,将原来的前探梁临时支护,改为机载临时支护,效率提升20%以上,实现15分钟内完成临时支护。“孙班长的脑子里全是“金点子”,遇到问题时,他总能想出各种好办法。”提到孙祥军,他的工友张后强语气里满是钦佩。
11月18日凌晨的抢险时刻最能彰显这支铁军的本色。当时刚结束八小时中班的孙祥军,后脑勺刚挨着枕头,就接到锚索钻机“罢工”的紧急报告。现场的操作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法仍无法解决问题,整个工作面面临被迫停工的严峻形势。他收到消息后,抓起工具包就往井下冲。到达现场后,他先是仔细询问工友们关于故障的具体情景,之后又蹲在设备旁反复查验,最终确诊为吸、排气阀组件磨损严重,密封件损坏。当新部件安装完毕、机器重新轰鸣时,浸透汗水的工装早已紧贴后背。“设备就是战士的枪,关键时刻必须顶得上!”尽管此时的孙祥军已是疲惫不堪,工作服上沾满了灰尘和油污,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而满足的光芒。
铁汉亦有柔情时。除了工作上的“靠得住”,孙祥军在生活中也是个“信得过”的贴心人。每月月底,他的“谈心本”上总会记满工友们的家长里短。为增强班组凝聚力,他要求自己和每位班组成员每月至少谈一次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谁家有难事,哪个工友有情绪,他都一清二楚。“孙班长一直像一个老大哥一样关心爱护着我们,虽然在工作上很严厉,可我们心里都清楚,这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谈及孙祥军,他的班组成员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对这位老班长满是钦佩与信服。
如今,孙祥军带领班组又转战新的掘进战场。在这条没有阳光的征途上,他们就像一盏不灭的明灯,用实干与智慧诠释着新时代矿工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无需金灿灿的勋章,每一寸延伸的巷道都是最闪耀的勋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