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从 “干了再算”到“算了再干”——郭屯煤矿强化预算管理力促提质增效

  孔庆玉 郑庆元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3日

在鲁西矿业郭屯煤矿掘进工区二队班前会议上,队长孙谦给当班职工详细分析当月的工作量。“3月份,矿上制定的生产计划进尺指标为246米,人工成本、材料费用、电力费用等6项费用合计376万元。只要我们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完成生产任务,把成本控制好,兄弟们就能人均拿到1.43万左右。”这般直白又紧密关联职工切身利益的话语,瞬间点燃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孙谦对任务与成本的精准阐释,正是郭屯煤矿全面预算管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精益仓储管理提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坚持‘生产准备大于一切’理念,强化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对矿井生产经营的全面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推动企业实现管理提效、资产提质。” 该矿党委书记、矿长王中山表示。而今,从基层生产一线到机关管理部门,全面预算管理正逐渐渗透到矿井安全生产、经济运营的全过程。

“目前,矿井整个生产接续及布局还是比较合理的,我们根据年度规划制定月度计划,统筹考虑地质构造、工序转换等现场因素后,全部细化为日计划。”该矿生产技术部部长王明辉指着生产接续图介绍。正是这种精确到每日每班的计划安排,使得生产流程井然有序,为成本管控打下坚实基础。

排兵布阵,有章可循。该矿在过程管控方面成果斐然。“我们依据年度材料费管控指标,精准分解至各部室与区队。同时,我们还实施预警和熔断机制,以应对任何异常波动。在出现超支迹象时,提前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时采取熔断措施,确保成本控制在预定底线之内。”该矿物资管理办公室主任韩强介绍。

(节支降本深入人心)

据了解,每月月初,该矿各基层区队都会依据排定的生产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指标,从大型设备的运维成本规划,到每一种材料的消耗用量预估,再到人力投入的合理预算安排,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了反复权衡与仔细核算。

“我们制定预算指标慎之又慎,要确保其既能充分满足生产实际需求,又能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浪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每个生产环节的细枝末节,紧密结合过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当下的实际工况来确定。”该矿党委委员、副矿长季现亮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基层区队均建立严密的过程管控机制。例如,采煤工区在乳化液方面节约方面,之前配比依赖经验,浓度波动大。引入智能配比装置后,根据实际工况设定乳化液浓度为1.3%~2.0%,精准控制避免了乳化油浪费和液压系统腐蚀,维护成本下降约33%。

在设备运行方面,机电工区对提升机电机进行智能控制改造升级,通过增设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在谷时段来临前,提前让提升机以低功率预热运行,谷时段一到,迅速提升至满载功率运行,充分利用低价电。通过这样合理的避峰填谷策略,优化主运系统用电,降本目标达到6%。

(精益设备管理)

千斤重担众人挑,各个班组有指标。生产一线的班组成员也积极投身到预算管理中,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我们在作业的时候,心里都绷着一根成本控制的弦,想着怎么节省材料、提高效率。这不仅是为了队里的效益,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和收入啊。”该矿掘进工区二队班组长邹长海说。

“过程管控容不得丝毫马虎,我们不能等到月底再去查看预算执行情况,每天的数据反馈就像指南针,能让我们及时校准方向、调整策略。一旦发现某种材料消耗异常或者设备维护出现潜在问题,我们就会迅速展开深入分析,确定是作业方式不合理、人员操作不当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然后果断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负责成本核算的运营管理部部长李军委表示。

在薪酬分配模式上,郭屯煤矿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我们制定完善机电工区、运输工区和通防工区市场化结算方案,打破原岗位货币化结算方式,实行工资总额承包,建立‘减员不减资、增员不增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薪酬杠杆作用调动职工积极性。”该矿副矿长张广金介绍。同时,他们在满足矿井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通过岗位分析对可优化的岗位进行合并,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86万元。

(检查单轨吊运输管理台账)

与此同时,该矿还对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实行全面跟踪管理,将成本预算细化为6大类43项,实现了由“干了再算”到“算了再干”的转变,确保矿井内部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状态,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精准量化考核,构建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的成本管控机制,开创精益运营新局面,全面推动矿井高质高效发展。”王中山表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