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之于煤矿企业来说,是整个矿井的天,更是每一名矿工的天,一丝一毫不能疏忽,犹如时时刻刻在“刀尖”上行走,作为主抓安全工作的管理者,则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然而,在“刀尖”上起舞,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与魄力,更需要有勇于担当与奉献的精神。
枣矿集团蒋庄煤矿副总工程师张柳就是这样一位“刀尖”上的舞者,从踏入矿山那一天起,就一直与“安全”博弈,从生产一线技术员到生产技术部采煤技术主管、主任科员、到现任安全副总工程师,始终用自己的智慧与“三违”“隐患”等不安全因素斗智斗勇,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矿井的安全生产。山东能源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枣矿集团“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便是他留下的一串串闪光足迹。

勇亮科技“利剑” 斩断安全隐患
“三违不除,安全不稳!隐患不除,事故难免!”在多年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张柳深知“三违”“隐患”对煤矿来说意味着什么,围绕这两大“天敌”,他不遗余力,结合煤矿实际总结了一套实用的“安全管理经”—— 健全完善一系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打造独具蒋庄特色的“1+N智能双防”体系,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与此同时,他更善于借助科技手段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早在2019年,当别人对AI(人工智能)技术知之甚少时,他便“嗅”到了此项技术蕴藏的潜在“安全红利”,于是便带领团队在矿区率先按照AI“模型创建”规则,运用高清晰人脸识别、入井定位等先进技术建立了AI全视化安控系统。
“因井下点多面广,安监员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时刻‘盯’在某一地点,AI全视化安控系统就像‘电子安监员’一样,24小时全时段全过程监控,全面提升了员工安全敬畏意识,促进了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蒋庄煤矿安监处处长万召田说。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带领团队研发了“安全管理‘一张图’平台”,这两项做法均被《中国煤炭报》在重要版面进行刊发,为兄弟矿井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勇亮科技“利剑”,让张柳和他的团队尝到了科技兴安带来的“甜头”,近年来,他先后参与完成了70余项科技创新、小改小革、管理创新成果,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为智擒“三违”、勇斗“隐患”提供了科技利器。

践行“一线工作法” 细微之处见真章
“张总每次来3下1007工作面,都会和我交流很多,孤岛采煤压力大托伪顶易片帮空顶,打眼打多深?固安特加注多少量?加注固安特后采煤机能割几刀煤?根据这些情况,他科学合理地为我们制定了每割4个循环加注一次固安特的安全措施。”这便是普通职工对张柳的印象。
深入一线、身入一线,发现问题、并为基层一线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具体可行措施,是张柳长年坚持并践行的“一线工作法”,特别是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过断层、安撤及掘进工作面开门等特殊时段,他更是冲在最前面。他说:“抓安全生产工作,只有到一线、多跟矿工兄弟们交流,心里才踏实,才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才能摸清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为基层服好务。”
升井后,他更是闲不住,第一时间总结梳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告知存在问题单位应该怎样做才能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翻开该矿安全专业工作微信群,总能看到他总结的各类注意事项和安全管理小“妙招”。“抓安全管理,张总是一位有心人,他总结的问题总是一针见血,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促进了生产一线的安全管理。”该矿综采一区区长付清松说。
该矿综掘二队所施工的3下601材料巷使用的拐弯皮带,由于拐弯度数较大,容易撒炭、卷皮带、割皮带,严重影响现场的安全运输。张柳细细地观察,并通过跟皮带清理工交流,最终通过在拐度最大的拐点,安装多组直托辊压皮带装置的做法有效解决了问题。
安全“不打折” 务实聚力守阵地
“抓安全必须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作为一名安全管理者,必须要以认真的态度、较真的勇气、求真的精神,抓督查、抓责任,宁愿得罪人,也要坚守安全阵地。”张柳说。
《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安委办〔2021〕3号)等对动火作业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一次跟班检查中,张柳在副井口发现机运工区并未严格按照动火作业相关规定进行施工,他随即下达“停止作业”指令,然而,该工区由于生产任务重,便找到了矿长让“通融通融”,谁曾想,矿长更是坚定地指出:一定要严格执行安全法规,绝不给“隐患”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最终,张柳坚守住了这方安全阵地,但他不依不饶,还要进一步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机运工区的措施把关不严我们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作为安全专职监管人员,端安全碗、吃安全饭、把安全关,安全首位意识一定要树牢。”在安监处工作群里,张柳又为大家上了一课。
安全管理工作,来不得一点侥幸,你若对隐患松一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张柳始终以“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狠抓落实,一抓到底”的思维律己律人,坚信安全责任应有效落实到“拿扳手拧螺丝、用铁锹锄土”的人身上,创造性的提出“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牢牢严把矿井安全生产的每一道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