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矿集团田陈煤矿坚持实施科技强企战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数字化转型升级、创新型企业培育、人才创新强企“四大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全员创新创效,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运,以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做足“智”文章,助力矿井高质量发展。
引“智”创新,技术实力节节攀升
该矿作为已有30多年发展历史的“老矿”,地质条件复杂、井下战线长、生产成本高、装备工艺落后等诸多困难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矿井发展。为此,该矿聚焦“两优三减”,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扎实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使煤矿生产中遇到的大部分难题都迎刃而解。
他们从采区方案设计到开拓施工,从装备选型到安装调试,坚持“管用、实用、真用”,持续加大智能化装备升级力度,实现了生产布局优化、灾害防治超前、支护工艺革新、智能控制拓展、运输系统变革、信息远程共享、安全保障升级、人才技能提升“八大突破”。工作面两巷120m超前范围,及端头全部采用自移式巷道单元支架,取消单体支护,实现了超前维护与工作面设备同步推移机械化作业。运输巷成功安装使用EBZ200M-2型掘锚机,机械化打设顶帮锚杆锚索,推进“掘进革命”。引进使用轨道梁安装单臂车,实现单轨吊梁安装全机械化作业。投入2部锂电池、1部柴油单轨吊机车及40个物料集装箱,采用“单轨吊+集装箱+天轨道岔远程控制”模式,实现了物料直达采掘头面的网格化、连续化、“一站式”运输。应用柴油单轨吊对30t液压支架整体运输,相比传统绞车运输模式,节省人员20人。掘进工作面推广安装带式输送机自移机尾,实现检修效率提高、安全系数提升、检修人员减少的“两升一降”目标。应用KJ216顶板离层在线实时监测系统,推广深孔爆破断顶卸压技术,为矿井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智”创效,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汇众智,聚众力,让人人都参与创新,让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为引导全员创新成为新风尚,职工有了好想法、好思路,及时上报班组,班组联系技术组论证分析,制定可行性方案,组织人员在创新工作室实施完成。从最初创新思路到项目实施完成,每个环节都吸纳有兴趣、有能力的职工参与,不但激发了职工创新热情,还提升了职工技能素养。近年来,该矿“五小”成果和创新项目原始思路的95%左右都出自普通职工。
为将创新工作做真、做实、做活,破解“创新课题难立、创新人员难请、创新项目难实施”的瓶颈问题,他们通过采取“基层走访调研、送课题到生产一线、联合查岗找隐患”等系列举措,把问题当课题,将工作中的问题变成创新中的课题,将创新中的课题变成工作中的任务,将任务完成过程变成团体学习过程,最终达到问题解决。充分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客空间”“大学生创新创效实践基地”“大学生示范岗”等创新平台,结合矿井实际需要,开展课题立项、课题研究、课题攻关、创新申报、项目推广等内容,让广大职工把工作与创新创效结合起来,做到边创新边实践,着力带动全员学技术、练本领、提素质。
用“智”提效,管理效能实现最大化
为了强化矿井开采过程中安全、生产技术、调度指挥等环节的综合管理,提升安全生产业务集中管控能力,该矿结合实际,设计构建了“透明化矿井”信息共享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矿井煤层、岩层、构造、巷道、硐室、设备等信息为基础,在三维场景下构建“资源赋存、地质结构、生产系统布置、生产过程、安全风险”透明化矿井,建成了“工程技术、安全生产、防灾应急”的智慧矿山信息模型,提供了基础空间数字化服务与空间分析服务。
“透明化矿井”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了多部门、多专业、多管理层面的空间数据集中应用的信息“孤岛”,解决了采、掘、机、运、通的空间数据存储、查询、管理等技术,改变了煤矿安全生产现有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多业务系统安全生产数据整合、多维度安全生产资源数据融合、多角度安全生产数据的综合展现和应用,推动管理从单纯依靠人的管理、制度管理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动态诊断分析决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