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刘园子煤矿:小改小革“抠”出543万!

  王毓  鞠荣凤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543万元!这不是一笔销售收入,而是西北矿业刘园子煤矿今年以来通过职工“小改小革”从“废”堆里“抠”出来的真金白银。

面对成本压力,该矿不向市场要借口,而向管理要效益,通过激发全员创新活力,成功将废旧物资转化为降本增效的“活资本”,走出了一条精益管理的特色之路。

废旧工字钢“再上岗”

“我们逐根排查,挑选出有修复价值的工字钢,先除锈清污,再精准判断变形位置和程度。”该矿机修厂职工张斌介绍起修复过程,如数家珍。

不久前,井下支护材料告急,而仓库里一批因长期使用而变形的工字钢却因形态不达标,长期闲置,不仅占用宝贵的仓储空间,更造成资源浪费。面对这一“燃眉之急”,该矿组织技术团队迅速制定专项修复方案,一场“点废成金”的行动就此展开。他们反复调试压力参数,确保工字钢在恢复平直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不受损伤。经过调直、切割、钻孔、焊接等一系列精细工序,这批曾经的“废钢”摇身一变,成为井下急需的支护支架和设备连接件。经严格检验,所有修复品均完全符合生产标准,并已投入使用,累计节约新材料采购费用10万余元。

闲置H架“巧变身”

如果说工字钢的修复是“雪中送炭”,那么对闲置H架的改造则是“精益求精”。皮带机H架是井下运输系统的“脊梁”,必须与皮带机型号精准匹配。随着设备更新换代,该矿原有的600毫米型H架因无法适配现在使用的800毫米型皮带机,逐渐在仓库中“沉睡”。若全部换新,不仅投入巨大,旧H架也只能报废处理。

“我们琢磨着,能不能把旧的改造成能用的?”这个朴素的想法,正是该矿机修厂负责人朱文庆改造闲置H架的初衷。经过仔细比对新旧H架的结构差异,他确定了“切割+焊接加长”的改造方案,联合部门人员一道,对闲置H架逐一“体检”,更换磨损部件、进行除锈防腐,再通过精准切割与牢固焊接,将支撑长度从600毫米完美调整至800毫米,并对关键接口进行加固处理。改造完成后,他们又进行平整度与承重测试,保证其安全可靠。据统计,此次改造共盘活闲置H架210架,安装后完全满足生产需求,相比采购新架节省成本高达40余万元。

小改善汇聚大效益

从工字钢到H架,变废为宝的故事在该矿并非个例,而是该矿推行精益管理、激发全员创新活力的生动缩影。“现在大家提案改善项目的热情越来越高,我们每个月都会择优表彰。”该矿综合管理部主任王旭表示。

据悉,该矿积极倡导“改善就是创新,创新促进发展”的理念,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精益化管理体系,通过“月度考评+年度评定”的双重激励机制,形成了矿、区队、班组三级联动的奖励模式,有效激发从技术骨干到一线职工的全员参与热情。截至目前,他们共收到职工自主改善项目285项,已完成238项,发放奖励3万余元,实现经济效益543.37万元。

如今在刘园子煤矿,创新已不再是技术骨干的“专利”,而是每一位职工的日常习惯。小改小革蔚然成风,人人乐于动脑动手,将深化精益管理理念,把创新的触角延伸至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等更广阔的领域,让降本增效的“雪球”在全员智慧的推动下越滚越大。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