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枣矿集团田陈煤矿的物资仓库,每一件物料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它们的“一生”——从入库、使用、回收,直到被修复焕新——都在一套精密系统的追踪之下。
面对煤炭市场的波动,田陈煤矿正通过这种“物资全生命周期”的精细管控,从内部挖掘出巨大的效益潜力。截至目前,该矿新材料消耗较预算降低1180.3万元,同比下降15.5%,让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有效缓解了煤价下行带来的经营压力。
管控模式:从计划源头拧紧“成本阀”
田陈煤矿将材料物资消耗纳入总量控制,依据年度生产计划制定“吨煤”“延米进尺”等定额标准,严格执行“定额+定量”双向管理。在计划审核环节,推行“一算三减两杜绝”审批法,累计审减计划512.88万元,从源头上压降无效采购。
“我们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确保每件物料流向清晰可溯。”田陈煤矿经营管理部部长王海波介绍,材料领用实行三级审核制度,推行“谁发放谁签字、谁使用谁签字、谁回收谁签字”的闭环管理模式。每月召开的经营分析会既晒成绩单也揭短板,通过节奖超罚的考核机制,倒逼各环节精打细算。
成立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开展井下物资使用巡查,对浪费行为公开曝光并处罚。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既保持了制度刚性,又激发了职工主动性。
过程管理:让每份物资物尽其用
在田陈煤矿的修理车间内,变形H架经过“正骨推拿”重获新生,废旧截齿阀经巧手修复重返井下战场。修旧利废的“百宝箱”俨然成为效益增长的“聚宝盆”。
该矿建立“一率一单一考核”回收机制,明确各类物资回收比例,实行回收清单管理,并将回收与原值处罚、修复奖励挂钩,纳入工资结算。今年以来,回收物资价值842.06万元,大幅替代新料投入。
修旧利废作为物资“再生”关键环节,通过整合制修资源、攻关核心技术,已实现电液控阀组、集控系统、皮带保护装置等关键部件自主修复,截至目前,累计修复677件,修旧产值811.45万元,人均产值6.43万元。
为彻底改变职工对废旧物资的处理习惯,田陈煤矿在全矿范围内组织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讨论活动。矿区内各单位设立“回收箱”,材料库设置“回收桶”,职工配备“淘宝袋”,并建立电子台账,严格执行“谁分类谁回收、谁修旧谁受益”的奖励机制。
循环增值:“淘旧利废”文化激活全员潜力
“以前材料分类回收需专人负责,效果仍不理想。如今通过分类回收与工资挂钩、节奖超罚到班组和个人,成效显著。”该矿制修厂主任严学表示。
在修理厂,周岗团队创新“先诊断后拆解”工作法,建立零部件损伤评估机制,最大限度降低维修损耗。职工自主研发的皮带滚压切条机将工效提升十余倍,废旧皮带变身为电缆吊挂件;报废钢带经改造成为接地极板,废旧轨道转化为托管梁。
对报废物资,该矿执行集中鉴定、分类处置,可用部件调剂复用,无价值物资通过能源集团“干将”平台拍卖变现。今年以来已处置废铁、废皮带、危废品等多批物资,调剂闲置设备6台,累计创收724.55万元。
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田陈煤矿实现了物资从“入口”到“出口”全程受控、循环增值,逐步构建起一套科学、严谨、高效的成本管控体系。
“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我们将继续以降本增效为‘金钥匙’,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该矿矿长鲁伟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