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煤炭行业“院士•工匠”交流活动现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煤矿十佳班组长、西北矿业正通煤业安全监察部部长谭延军向中国矿业大学何满潮院士提出了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何院士,我结合正通煤业当前地质条件,向你请教‘特厚煤层采空区自燃防控协同’问题?”这场跨越身份与层级的对话,成为该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活动现场(左二为何满潮院士,右二为谭延军)】
作为从采煤一线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谭延军敢于同院士“同台论道”的底气,正来源于多年的实践。从事采煤专业近30年的他,带着现场实践积累的经验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与院士学者们坐在一起。他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一线实践和总结,关乎理论如何更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现实挑战。
“院士的理论是方向,而我们的价值在于通过现场实践,去验证、完善这些理论。”他在分享参会感受时说。这种双向知识流动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模式,也反映出企业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的成效。
(正通煤业矿区)
正通煤业井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强冲击地压、大涌水、高地温等多灾种耦合叠加,治理难度大。为此,企业坚持“开门治灾”,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先后引进10支专家团队,并与武强团队、王双明团队、潘一山团队、窦林名团队等多家院士教授团队合作,对矿井灾害治理进行机理研究。这种合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创新活力,也为一线技术人员与学术权威的平等对话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先后孵化出《深部复杂环境冲击地压机理研究及防控技术研究》等10多个项目。
(正通煤业与专家团队合作交流)
平台搭建之外,该公司更注重以机制激活人才内生动力,出台《五级员工管理及评价方案》,实施全员技能等级的自主评价,根据岗位工种将员工划分为“五级”,将日常出勤、荣誉、技能水平、传技带徒等纳入级别评价标准。实现技能与绩效挂钩。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奖励140余万余元,让培训真正落地见效。
“技能与绩效挂钩的机制,在工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极大提升了培训的实际效果。”该公司副总政工师、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明说。
(正通煤业召开高校毕业生座谈会)
激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职业发展通道上。该公司严格落实山东能源集团“31789”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程,打破身份、学历、工龄等条件限制,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晋升通道。今年以来,有5人入选能源集团中级“人才库”,在西北矿业权属单位中入选人数最多。
在拓展外部资源方面,该公司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引才,大力实施“项目化引才”和“柔性引才”,与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近三年,引进国家高层次专业队伍10支,搭建市级平台2个,累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20余项,授权专利300多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正通煤业地质测量部技术人员)
“我们积极开拓思维、大胆创新建设,在利用创新手段指导治灾、助力生产的同时,驰而不息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砥砺深耕。”作为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土生土长的管理人员,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任邓君的这番话,道出了企业的实践逻辑。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
从“五级员工制”激发全员活力,到“院士对话”推动知识双向流动,正通煤业构建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今,企业中出现了不少既能在井下精准处理设备故障,又能在学术论坛上与院士专家交流全方面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