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空间窄,立柱尾梁千斤顶更换时得蜷着身子,需要再优化下结构,留些操作空间。”“井下的条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艰苦。我们深刻反思,很多工作不到位,服务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井下高温、高湿、高腐蚀性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改进产品设计,提高在复杂条件下的设备适用性。”在西北矿业正通煤业井下一线,矿方工作人员正在向装备制造集团技术团队介绍情况。这是近日装备制造集团“服务到现场”活动中的一幕。
装备制造集团以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为首要任务,积极转变作风、服务用户,班子成员划区域包保,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带队赴矿全面做好服务保障。
此次服务活动,首站来到正通煤业,3天时间里,装备制造集团班子成员带队,率技术、生产等部门以及权属单位总工程师,共11名骨干组成的服务团队,采取“跟班下井”、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矿方设备使用情况。在3405综放工作面,他们蹲守设备旁记录运行数据,重点检查液压支架密封件、刮板输送机链条等易损部件的磨损情况;在3409固体充填工作面,他们跟着矿工一起穿梭在潮湿的巷道里,亲身体验设备在大倾角、高湿度环境下的运行状态。
“以前在实验室看数据,总觉得设备性能达标就行,看到咱们井下的情况才知道,设备的‘可靠性’必须置于‘极端场景’中考量,不仅要确保耐用,还得‘好上手、易维护’。”
“正通煤业的开采条件并非个例,随着煤矿向深部延伸,高温高湿、大水量、强腐蚀环境将成为更多矿井的常态。作为设备供应商,若仅满足于常规工况下的性能达标,终将被淘汰。”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服务团队成员开展了深刻反思和讨论,将矿方反馈的问题和情况,梳理整理成17条优化整改措施,当场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部门与办结时限。
“服务到现场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客户的痛点变成我们的改进点。”装备制造集团生产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赵峰表示。
此次活动是装备制造集团增强“六个意识”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引导全员跳出“生产端”思维,走进“使用端”现场,真正把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刻进骨子里。此前,装备制造集团还制定了“班子成员包保客户”机制,要求每位班子成员分区域对接重点客户,每季度至少1次深入现场,确保问题在一线发现、方案在一线制定、成效在一线检验。
自装备制造集团整合以来,聚焦能源集团“五转五增五提升”要求,通过重塑价值体系、重构产业体系、重建管理体系,破除顽瘴痼疾,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力求实现自主生存发展,将“六个意识”融入日常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全员内化为价值观、外化为行动力。特别是将服务意识深植全产业链条,以“服务前置化、保障精准化、价值一体化”的全新服务理念,全面融入能源集团高质量发展进程。
下一步,装备制造集团将持续深化主动服务意识,把深入现场、倾听需求的工作作风融入日常,以更积极的姿态对接客户所需,以更系统的举措优化服务体系,推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切实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锚定“服务能源集团战略发展”的核心站位,以更高标准的技术创新、更高效能的服务保障,为能源集团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装备制造力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