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无旁观者,全员皆是守护者。从井口到车间,从食堂到宿舍,每一处角落、每一个身影以不同方式为矿区安全注入动能,兴隆庄煤矿各方力量同心同向,织就了一张全方位、有温度的矿区安全防护网。
“亲人团”:安全守护不打烊
她们是矿工最亲的人,也是安全协管的中坚力量。矿嫂们走进区队、守在井口,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节日送祝福”,用一碗热汤、一句叮咛、一个微笑,把牵挂送到职工心坎上。
没有舞台灯光,井口休息室、区队会议室就是最好的剧场。她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全情景短剧,把“违规操作”搬进舞台,再现违规操作的场景与后果,让工友们“沉浸式”感受安全的重要性。
会议室的墙上、井口的宣传栏里,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安全漫画更是成了“网红打卡点”。这些漫画都是女工协管员亲手画的,没有复杂的技法,真实的情境、贴近的题材,却满是矿工们熟悉的场景——“小小安全帽,生命保护罩”、“小小防滑鞋、脚下安全垫……”职工们下井前看一眼,就像多了一句“安全叮嘱”。一幅画、一句话,就让安全知识“一眼入心”。
“现在看安全漫画就能记住知识要点,学起来又快又牢!”矿工李师傅指着一幅“规范作业”的漫画,笑着说自己已经把内容记在了心里。
“技术咖”:用创新破解安全难题
有一群爱钻研的“技术咖”,他们扎根一线、聚焦痛点,用智慧为安全高效生产赋能。
在该矿生产服务中心,“技术咖”创新小组的带头人昃道义总是围着设备转。他常说:“安全和效率不矛盾,好技术能让两者都落地。”为了减轻职工劳动强度、降低操作风险,他带领小组成员泡在车间里,从图纸设计到零件打磨,反复试验改进。他们研发的“薄板实名加工操作法”,解决了传统加工中零件易混淆、精度难把控的问题,让每一块薄板都有了“身份证”;“车床钻孔专用工具”把原本需要两人配合的操作,变成一人即可安全完成,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锚索张拉机具马达固定拆装器”更是让原本需要30分钟的拆装工作,缩短到8分钟,既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又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
这些创新成果不是停在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走进了生产一线,成为降本增效、保障安全的“实用利器”。《锚杆钻机气腿拆卸器》应用后,原本需要多人抬卸的笨重部件,现在借助工具轻松拆装;“钻床启停装置改进”加入了紧急制动功能,遇到突发情况,矿工只需按下按钮,设备就能瞬间停机……这些贴近生产实际的技术创新,正用硬核实力为矿井安全生产筑起一道坚实防线,让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更高效、更安心。
后援组:把“安心”藏在烟火气里
“今天的红烧肉真地道!”“食堂新增了杂粮粥,太贴心了!”中午的职工食堂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夸赞。后勤护卫队把职工的“食事”当成头等大事,为了摸清大家的口味,他们发问卷、开座谈会,甚至跟着矿工下井体验——知道矿工体力消耗大,就增加荤菜分量;了解到有人爱吃辣,就专门设置“辣味窗口”;考虑到职工的需求,推出低糖餐食。从“职工意见”到“餐桌实景”,每一道菜的调整,都藏着对矿工的用心。
职工宿舍更是像职工们的“第二个家”,统一配备的床铺、衣架、桌椅,电视机、空调等生活设施整齐有序,无线网络全方位覆盖。“服务进楼层、微笑进房间”的行动从未停歇——管理员每日巡检检修,保洁员定时清扫消毒,让每一扇门后都藏着安心。24小时开放的洗衣房里,滚筒不停运转;澡堂里,水温随季节精准调节;更衣室的新柜子、通风口的定期除尘、设备的“走动式”巡检,每一处细节,都在悄悄诉说着“放心”。
老少CP:“双助力”点亮安全灯
井口的电子屏幕上,每天都会滚动播放一段特别的“安全寄语”。“爸爸,我和妈妈等你平安回家吃饺子!”“叔叔,下井要记得戴安全帽哦!”稚嫩的声音配上孩子们画的“安全画”,让每一位路过的矿工都忍不住放慢脚步。这是矿山搭建的“亲情疗愈站”,把职工子女的期盼变成最温暖的安全提醒。“每次听到女儿的声音,就想起家里的灯光,下井时更会多一份小心。”矿工张师傅说,这份牵挂,是他坚守安全规程的最大动力。
离退休老同志们拿起画笔、挥毫泼墨,走进区队开展“送书画嘱安全”活动。一幅幅山水、花鸟、书法,不仅传递艺术之美,更承载着沉甸甸的安全嘱托。绘制主题黑板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限空间作业规范等专业内容,“翻译”成通俗图文……“安全之窗”,照亮了工友们的上班路。
从矿嫂的暖心服务到技术达人的创新突破,从后勤的细致保障到老少的亲情守护,在这座矿山里,“人人都是安全主角,处处皆是安全防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用行动书写的承诺。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坚守与付出,让“平安”二字,成为矿山最美的底色。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