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山能好汉“二次创业”西行记

  王毓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千里奔赴,热血拓荒。来自山东能源集团的创业者们,以“二次创业”的使命情怀跨越山河,扎根甘肃环县的西北矿业刘园子煤矿,在黄土高原上书写出外部开发的崭新篇章。他们不仅点亮了沙井子矿区唯一在产矿井的生机,更以技术赋能、管理创新与责任担当,激活产业、带动就业,成为鲁甘协作、能源报国的生动实践。

千里驰援  异乡扎根

自接管矿井以来,西北矿业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协同调控作用,通过职工共享、专业队伍支援等多种机制,持续为该矿输送大量技术骨干与熟练工人。

“甘肃这边夏天挺凉快,比山东舒服多了。”机电工区职工刘奔在下班时与同事闲聊道。一句平常的家常,却透露出远赴他乡的工作者悄然适应的新生活。

刘奔原是枣矿集团蒋庄煤矿机电安装服务工区的一名职工。2024年9月,他积极响应山东能源集团“二次创业”的号召,毅然告别齐鲁故土,与97名工友一同奔赴甘肃,支援刘园子煤矿,踏上外部开发的征程。

初至陇原,陌生的风土与乡音曾令人无措。他们从熟悉齐鲁的四季,到适应西北的旷野;从听懂方言、习惯面食,到从容巡检井下巷道。陌生终被踏成热土,远方也在耕耘中成为家园。每一个晨昏的坚守,都为这片天地写下了“二次创业”的崭新篇章。

攻坚克难  技术突破

该矿党总支书记杨贤江强调:“我们始终以高起点布局、严要求落实推进对外开发战略。在接管初期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全体干部职工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打响了一场与时间争先、与难题对抗的攻坚战。”

矿井建设初期,该矿井下有着3500米巷道扩修重大任务。通过实施工期倒排、挂牌督战等精细化管控手段,他们仅用三个月高效完成修复工作,为矿井顺利复产打下坚实基础。为防治自然灾害,他们构建“三结合”水害防治系统,全年累计疏放水15.2万立方米,并创新建立“五位一体”防灭火监测预警机制,将原本自然发火期仅为19天的工作面安全管控周期显著延长至365天。

为实现资源颗粒归仓,他们通过科学调整采面布置,引入“扇形推进”“动态调向、定量采高”等先进工艺,仅用56天高效完成圆弧段复杂区域的开采,多回收煤炭资源7100吨。同时,持续推进系统优化与协同增效,使日提升能力从1200吨提高到3600吨,增幅达200%,煤炭发热量由3600Kcal提升至4350Kcal,增长20.83%,真正实现了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步跨越。

精益管控  降本增效

“以前看到废旧零件,第一想法是‘换新的’,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自己动手修、反复用,省下来的每一分都是实实在在的效益!”该矿机电工区技术员冯强一边整理刚修复的部件,一边感慨道。

这句话的背后,是该矿以材料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降本增效的生动实践。他们通过建立严格的回收修旧制度、实施全流程物料跟踪,将成本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位职工,逐步形成了“能修不弃、能用不领新”的良好氛围。在物资全流程精益管理和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方面,仅旧料复用一项就节约成本137.74万元;通过创新废旧物资处置机制,依托分拣复用与市场化运营,成功盘活资产约330万元。

以人为本  暖心聚力

企业的温度,不仅在于井下安全高效地生产,更融入于职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妈,你看!这就是我的新宿舍!”该矿综掘一区职工刘卫正通过视频通话,兴奋地向家人展示着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宽敞明亮的双人间、整齐统一的床铺、合理有序的布局,整体干净舒适、空气清新,从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矿上对职工生活品质的真切关怀。

该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职工关怀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持续推进“暖心工程”,不断改善工作与生活环境,积极构建温暖、和谐、团结的矿区大家庭。

此外,该矿还成立“园园”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春送关怀、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竞赛。真正做到了“职工诉求事事有回音、急难愁盼件件有落实”,实现了爱心服务全方位、零距离覆盖,持续提升职工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历经风雨志更坚,跨山越海情愈浓。山东能源集团的创业者们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之力,和“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之志,在陇原大地扎下深根、开出繁花。他们通过接管复产,不仅再造了一座现代化矿井,更树起了一面鲁甘协作、能源报国的鲜明旗帜。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