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百米,巷道交错。这里看不见日月星辰,却能感受到“风”的流动——它是矿工的“呼吸”,是矿井的“脉搏”。
新疆能化伊新煤业副总工程师马腾,便是这条“生命线”忠诚的守护者,他终日与风对话、与仪器相伴,在黑暗中感知风的节奏,从数据中捕捉安全的信号,默默守护着工友们的平安。2025年,他获评“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这一荣誉是对他技能的认可,也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位始终如一的“守风人”。
扎根一线:从“跟着学”到“自己干”
马腾是个“煤三代”,骨子里流淌着煤炭人特有的坚韧与执着。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新疆,扎进了矿山。
起初,他在新疆能化伊犁能源参与矿井筹建,他回忆道:“那会儿啥也不熟,整天就是看别人干、跟着学。”但也正是这段“跟着学”的日子,让他摸清了通风系统的“脉络”,为日后独当一面打下了基础。
2016年,马腾调入伊新煤业,真正开始了“自己干”。初来乍到,他第一件事就是每天跟着瓦检员下井,用一周时间将井下所有地点都走了个遍。他一边看、一边记、一边琢磨,凭借着在筹建矿井的经验,迅速把巷道的走向、风门的布局、系统的运行,像刻地图一样刻进心里。
肯吃苦、爱钻研,这股劲儿很快用到了更艰巨的任务里。2017年,首采工作面因增产需求,导致地表裂隙的处理跟不上推采速度,气体浓度异常上升。危急时刻,马腾一边着手增加设备,一边住进了现场,白天顶着三四十度的高温赶进度,晚上就睡在四面透风的临时棚里。半个月下来,人瘦了、脸黑了,但好在危机也解决了。
现场的问题解决了,技术上的关卡却是一个接一个。第一次独立编制规程时,马腾就碰了壁——原先的经验在这里不管用,方案被退回三次才通过审核。这事让他明白:本事还得再学、再练。他四处找资料、查规程,看书、上网、问老师,培训更是一场不落。一步步地,他从技术新手成长为大家信服的“领头雁”,先后获得“振兴泰安劳动奖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三级专家”、新疆能化“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青年人才”等荣誉。
排兵布阵:守护矿井“呼吸系统”
如果将矿井比作一个人体,那么通防就是矿井的“呼吸系统”。马腾做的,就是让这座矿井“顺畅呼吸”。
新疆矿区地质条件较为特殊,属于“三软”地层,且煤层埋深浅易自燃,传统的防灭火手段往往效果有限。面对挑战,马腾大胆开拓思维。针对沉降区漏风问题,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优化做法,创新提出“条带式”治理法,像“针灸”一样精准处理裂隙,用最轻的方式呵护草原生态。
地上“针灸”,地下“布阵”。马腾还和团队研发出了一套井上下联动的综合防灭火体系:冬季在地面实施“四工序”治理,在井下则协同控制风量、隅角堵漏、预防性注氮、喷洒阻化剂……多管齐下,为采空区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隔离服”,彻底隔绝氧气。工作以来,他参与15次工作面安装、14次撤除,始终确保矿井防火万无一失。
马腾还带领团队持续优化系统,封闭闲置巷道2000余米,使矿井有效风量率提升了8%以上,相当于为矿井换了一个更强大的“肺”。同时,大力推行无尘化治理,全面改善作业环境,改良通风设施,建立自动喷雾降尘系统,并采用“长压短抽”通风除尘工艺,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和工友身体健康。在他的推动下,矿井现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赢得了各级检查的一致好评,更助力矿井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行列。
这套更安全、更高效、更健康的“呼吸系统”,确保了矿井采空区防火安全,有效防止煤炭自燃发火,年均创效超过500万元,实现安全与效益的“双赢”。
匠心传承:把技术炼成“火种”
现场实践是马腾的第一个战场,而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则是他的第二个战场。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图纸和专业书籍,即使已经工作多年,他仍然保持着当初那股学习钻研的劲儿,多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8篇,取得专利5项。
矿井发展不能只靠几个人,要有更多懂行的人。马腾不仅专注于自我提升,还在带队伍上下足功夫。他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经常性开展“理论考试”“实操考试”等多样化培训方式,不断打磨团队的专业功底,逐步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队伍。在新疆能化第五届和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比武(安全仪器监测工项目)中,这支队伍一路过关斩将,连夺两届冠军。
近几年,马腾依托“创新工作室”,悉心开展“以师带徒”培训,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他自己编教材、做示范、讲案例,把复杂原理说得通俗易懂,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如今,“马腾创新工作室”已培养出7名优秀人才,他们在各类科技创新中崭露头角,参与各类创新项目50余项,切实为矿井安全生产贡献智慧力量。其中,2人已走上正科级管理岗位,形成了“专业技术梯队”与“创新型管理人才”双向奔赴的良性格局。
看着年轻人们专注认真的样子,马腾想起了师父的教诲:“刚入职时,师傅就告诉我,通防虽然不直接产生效益,还是个‘花钱的专业’,但却是矿井的命脉。平时不起眼,一旦有事,就是最重要的防线。所以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在平常、做在细节。”
十余年来,他用默默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责任如山”。在深巷之中,他不仅守住了风,更守住了无数矿工的幸福。他不只是一个人,他代表了一群人——那些无声奋战在煤矿一线,用专业、汗水护航矿山安全的人。他们或许不被看见,但每一次呼吸的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每一个平安升井的日子,都有他们的守护。他们是深巷里的“守风人”,更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工匠和英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