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是扎根一线的“最小战斗单元”,也是让企业凝聚力量、迸发活力的“神经末梢”。创新成果的萌芽生长、质量标准的精准落地,都离不开班组“聚沙成塔”的坚实根基。聚焦班组“战斗力”提升,西北矿业黄陶勒盖煤炭公司逐步构建起“1234”管理机制,让班组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张清单:从“模糊地带”走向“清晰坐标”
(该公司开展“一张清单”讲明“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活动)
“现在每天班前会,我都要把这份清单仔细看两遍,时间久了就养成了按清单操作的习惯,工作上既不会漏项,也极少出错。”8月31日,在黄陶勒盖煤炭公司综采一区,液压支架工刘雄伟指着手中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清单》,向笔者介绍。
这一改变,源于该公司推行的“清单式”管理机制。为破解班组管理中职责不清、标准不明的问题,他们制定《班组日常运维标准清单》《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和文明生产管理制度清单》《岗位风险清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覆盖安全生产、质量管控、设备维护、应急处置、班组建设5大领域。
过去,综采一区曾因岗位职责边界模糊,多次出现交接班“流程卡顿”问题。为此,该工区4个班组全员参与制度优化,累计完善11项班组建设制度。如今,班组成员已从“被动执行任务”转变为“主动谋划工作”,内生动力全面释放。今年1-8月,该工区煤炭产量同比提升10%,曾经的“管理痛点”蜕变为如今的“效能亮点”。
两轮互选:在双向奔赴中锻造攻坚利刃
(机电工区维修班班长王勇为班组成员授课)
作为班组的“领头雁”,班组长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班组工作成效。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倾力搭建班组长素质提升平台,常态化开展班组长素质提升培训班、优秀班组长评选活动,并创新通过群众评议、线上投票等方式,将选“将”权真正交给职工。而班组长在选成员时,会综合考量技能特长、经验积累、性格特点,让大家在岗位上各展所长、互补短板,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机电工区绞车维修班班长王勇,便是“两轮互选”机制培育出的优秀代表。他扎根生产一线多年,经“公推直选”连任班长5年,连续3年斩获山东能源创新创效奖。由他领衔的“王勇创新工作室”,带领班组成员先后拿下鄂尔多斯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山东能源集团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凭借业务上的过硬能力和工作中的务实作风,王勇5年内实现从技工到工匠、再到机电工区副区长的跨越。
三权聚力:构建权责分明的管理生态
(该公司机修厂党员阵地)
在黄陶勒盖煤炭公司机修厂党员阵地,红色展板上的一则荣誉公示格外醒目:“电修班在党员刘保运带领下,实现安全、质量、班组建设‘三好’,夺得八月份党员阵地。” 这一公示,正是该公司将党建引领嵌入班组建设的生动缩影。他们创新推行“三权聚力”管理机制:党员行使班组事务把关权、班组长行使执行权、支部行使监督权,构建起“决策-落实-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
此前,一台22千瓦潜水泵因电机绕组烧毁、叶轮严重磨损待修,而井下排水作业急需设备支援。关键时刻,机修厂党员技术骨干刘保运主动冲锋,牵头成立维修攻坚小组,电修班班长郑彪带领班组成员研发简易冲洗装置 ,通过高压水流配合旋转平台的创新设计,单台设备清理时间直接压缩62.5%。
“我们已将这个案例纳入‘党支部创新成果案例库’,在全厂推广应用。三季度以来机修厂累计节省工时超120小时,维修效率大幅提升。” 机修厂党支部书记扈泉萼介绍道。
四员协作:凝聚合力筑安全防线
(该公司群监员7月份考核表)
浚其源者流长,浚其根者叶茂。为打造“本质安全、技能过硬、管理精细”的班组,黄陶勒盖煤炭公司通过公开竞聘、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素质优、安全理论扎实、政治觉悟高的职工充实“四员”队伍,目前公司设有30个党小组,160余名群监员、青安岗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分布各生产班组,从最前线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他们建立“四员攻关”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班前排查薄弱人员,现场紧盯安全隐患整改与操作行为规范,对不安全行为逐项核查、及时纠偏。“每天的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都会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销号管理,做到可量化、可检查、可问责。三季度以来,已整改闭合安全隐患230余条。”该公司安全监察部部长杨德胜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