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鲍店煤矿:矿工子女圆梦“北大”

作者: 焦超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8日

7月26日,山东邹城市鸿景雅苑小区里,一张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让鲍店煤矿职工衡景省夫妇热泪盈眶。他们的儿子衡其岳以684分的高考成绩登顶2025年邹城市高考“状元”,被北京大学工科实验班录取。

自主学习:“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衡其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天赋型学霸”。他的成长轨迹,没有“神童”的光环,却凭借扎实的学习方法、坚定的信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他的成功,是对“努力比天赋更重要”的最好诠释。

在学习方法上,他有一套系统有效的策略。错题本是他学习中的“秘密武器”。他将错题分类整理,分清“粗心错题”与“难题错题”,不仅可以查漏补缺,更能在复习时实现精准突破。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科目上,这种精细化的学习方式让他受益匪浅。

衡其岳深知“学而不思则罔”。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分析自己的学习状态,找出弱项、补足短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地管理自己的学业。他曾因生物成绩不理想而一度焦虑,但通过自我反思,意识到“不喜欢背书”是瓶颈所在,从而调整学习方式,实现突破。

在学习与娱乐之间,他展现了极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也喜欢玩游戏,但他懂得把握尺度。他用“学习状态决定游戏时间”的方式,让娱乐成为调节压力而非逃避现实的工具。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是他成功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衡其岳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滋养。他的父母虽学历不高,但教育方式却充满智慧与温度。

“因为种种原因,我错过了能够上大学的机会,孩子能够考上北大,算是圆了我学生时代的梦。”父亲衡景省说道。

从衡其岳刚会说话时,他的父亲就用识字卡片贴满家中各个角落,将背诗、认字变成一种日常游戏。这使他还没上学,就认识了许多汉字、背会许多唐诗。

从父亲那里,衡其岳听到了毛主席少年时代的故事,听到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建设强大祖国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小小年纪的衡其岳,就树立了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宏愿。

“做家务、背诗、读书,完成一个任务就能累积兑换玩游戏时间。”这种特殊的激励机制,让衡其岳能够自由掌握学习和游戏的时间,自己也越来越自律。

母亲寻素丽表示:在孩子的学习上,她和丈夫从未给予过多的压力,只是在生活上默默支持,让他安心学习。

业余时间,衡其岳的父母没有强迫他学习,而是尊重他的兴趣与节奏。他喜欢口才和相声,父母就给他报了特长班。

寻素丽说:“有时候孩子回家不说话,我们就知道他累了,就少说话,不打扰他。”这种无声的支持与理解,成为衡其岳心中最温暖的力量。

天赋源于热爱,梦想始于坚持

“天赋其实是兴趣培养出来的。”这是衡其岳对天赋与努力关系的深刻理解。

上初二时,在一次考试中,衡其岳班级第一名的成绩被其他同学取代,这让天生好强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第一名拿回来。放学后,其他同学都出去玩,他就回到家继续学习。把自己掌握不好的科目,利用业余时间反复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的考试中,他不仅重新夺回班级第一的排名,还一跃成为年级第一名。

他从小就对机器人有着浓厚的兴趣。看到孩子对机器人的喜爱,父母也非常支持,给他报名参加培训班,还购买了一些专业书籍。

在上四年级的时候,衡其岳第一次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由于准备不充分,没能取得好成绩。但因为热爱,他继续坚持练习,最终在五年级时,斩获了全国金牌与银牌。

这段经历让他在机器人编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也让他意识到兴趣的力量。他常说:“1%的灵感+99%的努力=成功。”这种对兴趣的坚持,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被北京大学工科实验班录取后,衡其岳计划在大一广泛了解专业方向,重点考虑航空航天工程与机器人工程领域。“我希望将来继续读研、读博,做出科研成果,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衡其岳说道。这不仅是一个少年的梦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采访衡其岳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这个从煤矿走出的少年,用自律、坚韧与热爱,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名湖畔,他将继续用科学之光,照亮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