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煤矿以“点、线、面”三维视角,系统构建起青年人才培养新格局,为矿井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精准聚焦“关键点”,筑牢人才成长“奠基石”
杨村煤矿着力在“点”上精准施策,实现个性化培养与精准滴灌,让每一位青年职工都成为充满潜力的“增长点”。
精准识别“潜力点”。建立完善青年人才数据库,通过技能考核、日常表现、导师推荐、专项测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青年职工的专业特长、兴趣倾向和发展潜力,精准画像,为他们“建档立卡”。2024届毕业生杨文强通过矿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在掘进、综采、机电等关键岗位轮岗历练,迅速从一名对矿井工作一无所知的新人,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精心培育“技能点”。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青年职工,开展“菜单式”、“小班制”精准培训。青年职工谢忠琪通过矿井的“基层练兵+季度擂台+年度比武”竞赛体系,从一名普通的电机车司机,蜕变为兖矿能源“未来工匠”。常态化开展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以赛促学、以练促干,激发青年钻研技术、提升技能的热情。
精细关怀“需求点”。关注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沟通交流机制。矿领导定期与青年代表座谈,建立“杨村新星”微信群,倾听心声、解答疑惑、解决困难。倾听积极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开展青年篮球赛、联谊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青年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潜心成长。
科学规划“成长线”,畅通职业发展“快车道”
杨村煤矿致力于为青年人才铺设清晰、多元的“发展线”,打破成长“天花板”。
明晰“纵向”晋升线。打破论资排辈传统,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晋升机制。充分利用山东能源集团“31789”、兖矿能源“28315”人才政策,为技术型、技能型、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青年人才设计差异化晋升通道。三年来,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规模翻倍,副科级以上管理人员中“80后”占比达到58.7%,成了推动矿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拓宽“横向”交流线。鼓励青年在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领域间进行轮岗交流、跨界锻炼。文秘专业毕业生于翔敏在综采工区岗位锻炼后,担任综合办公室文字秘书一职,他表示:“随着在一线岗位的深入体会,让我将所学专业与矿井实际紧密结合,写起东西来更加得心应手。”
打造“斜向”赋能线。积极搭建学习平台,鼓励青年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支持学历提升和知识更新。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外部培训资源等,为青年提供前沿知识和技能赋能,助力其适应行业变革和智能化矿山建设需要。该矿大专学历职工占比提升至65%,一支适配智慧矿山的“黄金战队”正在悄然崛起。
全面拓展“赋能面”,搭建干事创业“大舞台”
该矿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面”和良好“生态面”。
搭建创新创效“实践面”。大力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创客空间等平台,鼓励青年围绕安全生产、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等难题开展“五小”创新活动。对优秀创新成果予以重奖,并积极推广应用,让青年的“金点子”结出“金果子”,2024年创新成果申报量实现了翻番。
压实责任担当“磨砺面”。2024年将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男生全部“下沉”至采煤、掘进、机电等一线岗位,通过“沉浸式”劳动锻炼磨砺心性。薪酬制度向基层倾斜,基层经验更成为晋升的重要指标。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加速其从“生力军”向“主力军”的转变。
营造比学赶超“氛围面”。广泛选树和宣传青年先进典型。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郭金陵、兖矿能源三级技能大师王爱强、矿十佳青年闫一鸣等劳模宣讲员讲述奋斗故事,激励着每一位聆听者。通过“劳模对话”破解生产技术瓶颈,“名师讲座”输送前沿知识,组织青年技术骨干赴创新基地取经,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