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半年,鲁西矿业坚决落实山东能源集团安全生产决策部署,压实安全责任、优化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控、夯实基层基础,多维度密织安全网,全面提升安全治理效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拧紧责任链条健全管控体系
安全为天、责任为重。鲁西矿业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层层压实安全责任,梳理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安全环保绩效考核办法》等52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优化健全涵盖19个组织机构、321个岗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了“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形成了“明责知责、履职尽责、失职追责”的运行机制,确保安全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我们坚持重典治安,进一步优化‘442’薪酬考核结构,按照权属单位安全和绩效工资各占比40%,基础工资占比20%,每月对9大类37小项进行过程考核、定期通报,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鲁西矿业副总工程师、安全监察部(生态环保部)部长李乐成表示。
安全管理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义务。鲁西矿业全面推行预研、预判、预警、预告、预控“五预管理”和网格定位、设备定置、人员定责、任务定量、路线定向“网格化安全管理”,构建起覆盖全员的风险防控体系,并将“双防”计划嵌入生产计划,实行风险隐患实名负责制,定期开展安全综合评价、解剖式检查、安全包保督导等安全监督检查行动,全面进行风险分析、预警处置、消除问题、闭环管理,推进“双防”定期检验、循环提升。
坚持超前治理提升防控效能
面对区域灾害多、安全管控难度大等现实困难,鲁西矿业坚持“办矿先治灾、抓大不放小”安全理念,持续加强灾害全周期管理,把灾害治理工程融入生产作业计划,严格分类防治,实施项目化管理、流程化控制、节点化考核,推进灾害超前治理、系统治理,切实提升安全系数。
布局合理、生产有序、支护可靠、监控有效、卸压到位“20字防冲措施”,“五类水害”精准治理及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超前防灭火及密闭“双十”管理,“高位+隅角”联合抽放瓦斯……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经宝典”,逐渐成为鲁西矿业安全发展的“传家宝”。
“我们不断推进智能化升级,落实落细科技助安各项新举措。目前,有14对矿井达到了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目标。”鲁西矿业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剑介绍,他们依托华为盘古大模型与人工智能训练中心,建成108个人工智能场景,实现对关键地点、重点部位、人员行为等安全风险的实时监测、识别与研判,优化巡检和安全监管工作流程。
与此同时,鲁西矿业以山东能源集团安全生产技术综合管控平台“打底”,建立安全生产业务数据治理体系,井下所有生产地点、关键操作环节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步推行“码上”点检,实现安全管控的高效协同。
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安全根基
“我们实行区队、班组建设‘345’特色工作法,充分激活基层管理效能,全面提升员工素质能力,创建‘六好区队’2个,‘五型班组’5个,1人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1人获得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在鲁西矿业班组长节座谈会上,李楼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纪永虎分享区队班组建设经验做法。
区队班组是企业安全发展的“桥头堡”,鲁西矿业积极创建“六好”区队、“五型”班组,完善区队“16+N”制度体系,制定矿井安全生产“三基”建设考核评比办法,每半年组织一次检查考核,每年举办“班组长”节系列活动,促进区队班组不断提升安全自主管理能力。
在此基础上,鲁西矿业围绕打造本质安全型区队班组,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立足朴素、实用原则,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管理办法、“精品工程”创建验收管理办法,建立精品引领、全面推进、季度验收、分类考核、末位剖析警示和专业评差帮扶机制,动态及静态考核分别占比40%、60%,推动实现动态达标,每年奖励约500万元。
注重文化引领厚植安全底蕴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软实力。鲁西矿业通过安全微宣讲、井口安全知识竞答等多种形式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浓厚氛围,不断丰富忠诚企业、感恩岗位、友爱工友、守护家庭“德治”文化内涵。
他们注重安全宣传教育与员工教育培训相结合,深化“精准培训、快乐学习”,创新“德·创”乐学、“区队长、技术员、干部大讲堂”等培训形式,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海选竞争,依托实训基地、区域培训中心等载体,加强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日常与应急相补充、学习与应用相匹配的精准培训,定期组织线上线下培训考试,全力提升全员素质,锻造“尖兵强匠”。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始终坚持以安全之基筑发展之路,坚持‘求真求实求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治理新格局,持续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鲁西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清表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