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正通煤业:以人才“活水”润养发展“沃土”

作者: 刘慧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智能化工作面如何实现常态化运行?”“电液控设备故障该如何快速排查?”“电液控参数要如何调整才能适配工作面生产?”……日前,在西北矿业正通煤业五四采煤队学习室,一场“实战式”技术研讨会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人才蔚起,企运方兴。近年来,正通煤业秉持“人才强企”战略不动摇,紧抓人才这个“关键变量”,从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新要求出发,对人才队伍现状进行认真梳理,不断在引才中“扩流量”,在育才中“提质量”,在用才中“补能量”,多举措推动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为公司主力采煤队伍,我们接续进入3405工作面后,初采期间的难题相继显现,诸如电液控设备调试不熟练、检查维护不全面以及制冷与通风受限等问题直接影响拉架效率,成了制约生产的‘拦路虎’。”该公司五四采煤队队长李峰坦言。

为破解一线技能瓶颈,该公司聚焦“补短板、强技能”,专门邀请兄弟单位的3名技术骨干扎根采煤现场,搭建起“手把手教、面对面学”交流平台。从跟机自动化参数优化到电液控故障诊断的“望闻问切”技巧,从割煤工艺的精细化调整到生产流程的协同高效,技术大拿们把“实战经验”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步骤,结合现场工况逐点剖析。一线职工带着日常遇到的“挠头事”提问,在你问我答中厘清技术原理,在模拟操作中掌握实操技巧。

“现在遇到设备问题,我心里有谱了。”五四采煤队职工董博文笑着说。前几天他碰上采煤机摇臂无法升降的问题,通过观察液压油标尺,当即判断这是因为俯采度数变化将液压油泵洗空导致的,补加液压油后,设备很快恢复了运转,“这在以前,咋也得等技术员来,现在自己就能解决。”

这样的成长,正是该公司“实战育才”理念的生动写照。该公司深入实施“人才强基计划”,通过“实践锤炼、精准滴灌、结对帮带”三维发力,持续厚植人才成长“沃土”,让更多技能人才在一线淬火成钢。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该公司突出一线锤炼,推动管理干部分板块、分专业、跨区域交流任职,开展跨专业岗位历练,持续加大年轻干部轮岗交流力度,今年以来,已有11名青年干部通过轮岗锻炼拓宽视野,7名优秀人才到西北矿业机关挂职历练,综合素质和攻坚能力显著提升。“在不同岗位摸爬滚打,才知道生产链条上的‘堵点’在哪,解决问题时更能找准关键。”该公司参与轮岗的青年干部李鹏说。

不仅如此,该公司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以需求为导向,联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开启“订单式”培养。今年入职实习的45名大专生,全部下沉井下采煤、掘进、机电等区队参与劳动锻炼,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区队副职或技术员当导师,“一带一”“一带多”传授井下采煤工艺、掘进支护技术、设备运维技巧,让学生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我们选拔9名优秀青年干部与公司班子成员结成师徒对子。在日常工作中,班子成员通过工作指导、业务帮带、经验传授等方式,成功让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登上舞台。”该公司副总政工师、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明说。

如今,正通煤业人才梯队已然成型,35岁以下管理技术人员数98人,省、市、山东能源集团、西北矿业级劳模工匠58名,各专业后备人才充足,实现了“人才发展有规划、成长有空间、储备有资源”的良性循环。

“单靠内部培育还不够,破解‘卡脖子’难题,得借智登高。”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任邓君说,他们立足企业发展需求,广泛探索顾问指导、兼职服务、联合攻关等柔性引才模式,让“外部智慧”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以来,围绕冲击地压防治、水害防治、煤层防灭火、防腐蚀等重大课题,以及TBM盾构机智能掘进设备改造项目,该公司先后引进汪锋、王文科、王苏健等7名博士教授,组建1支专家团队,创建5支“科学家+工程师”联合队伍,“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解决一项难题”的裂变效应持续释放。

“岗位是最好的培训,工作是最好的老师”。该公司以创新考核机制为抓手,通过推行“1+N”量化考评体系,将“党管考核”贯穿始终,在全公司树立“以履职立身、凭业绩争先”的鲜明导向,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成为常态。

“我们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日常考核与月度考核并重的方式,以党委综合评价为统领,融合履职评价、业绩评价、履职积分等单项考核,从严开展管理技术人员履职评估,对‘庸、懒、散’干部严肃问责,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评价惯性。”李明介绍说。

该公司聚焦“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懈怠者受鞭策”目标,扎实推进管理技术人员考核体系化实施。选拔人才时,优先从季度综合评价优秀者中发掘“埋头苦干、业绩突出”的人才;激励机制上,年度优秀者可获得1个月绩效奖励,形成“干得好就奖得实”的正向循环;而对于累计多季度“基本称职”“不称职”的人员,及时谈话提醒、调整职务甚至“降级淘汰”。这种“等级能上能下、收入能加能减”的硬机制,有效倒逼全员在岗位上比担当、比实绩、比进步。

今年以来,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选人用人机制,该公司共重用管理技术人员1人,选拔正科级管理技术人员4人,副科级管理技术人员7人,其中有7人是通过公开竞聘提拔,让更多实干者有了奔头、有了舞台。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