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黄陶勒盖煤炭公司:智能“瘦身”背后的产业升级路

作者: 李战鹏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近日,笔者在西北矿业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了解到,该公司巴彦高勒煤矿连续多年推进智能化改造,成功实现了人力结构深度优化。截至2025年6月末,巴矿在册员工数量相较于2022年减少138人,幅度达到了10%。智能“瘦身”的背后,是他们多年来持之以恒深耕细作智能化领域,如今,智能化减人、换人已然在该公司蔚然成风。

走进巴矿井下400米超长综采工作面,一番景象令人眼前一亮,仅仅7名工作人员熟练操控各类先进设备,高效完成采煤任务。然而,去年10月份,工作面刚投入运转时,却遭遇了棘手难题。综采一区副队长王晓回忆道:“新安装的支架,在跟机过程中频繁出现丢架状况,这一问题如同‘紧箍咒’一般,严重制约采煤机推采速度。”

面对这一困境,综采一区迅速反应,当即成立攻坚小组,从智能化小组成员专业素养、设备硬件性能优劣、现场作业条件等多方面入手,逐点逐项深入探究,全力寻求优化解决方案。

在对比跟机移架与人工移架两种作业方式时,他们发现人工移架凭借灵活性,能够依据现场实际情况,不受时间限制地做出精准调整;与之相比,跟机移架动作模式相对固定,动作个数以及动作时间间隔均为预先设定的相同数值,一旦系统遭遇压力或流量不足,支架就容易出现动作不到位甚至丢架的现象。攻坚小组认定,确保供液系统持续稳定输出,是充分发挥设备性能、攻克当前难题的首要任务。

秉持这一思路,他们迅速实践,通过反复现场写实和实操验证,对设备进行了系列改进措施。一方面,在设备硬件层面,开展清水过滤站反渗透装置由二级过滤精细升级为四级过滤、回液过滤站过滤精度从60目提高到100目、乳化泵出口压力从31.5兆帕提升至33兆帕等6项举措,保障供液系统动力强劲;另一方面,在设备软件参数上,优化了移架压力,中部、两端头割煤阶段移架范围等5项参数,“软硬件”结合成功破除了技术瓶颈,实现了采煤机在稳定运行不丢架,满足日常生产需求。

智能化带来的便捷高效,不仅仅体现在矿井生产层面,更延伸至煤炭运输与销售的各个环节。7月3日,初次到访黄陶勒盖煤炭公司运输煤炭的司机老李,车辆从驶入矿区到完成装货顺利出矿,整个过程仅仅耗时5分钟,他称这是他同事货运工作以来最为快捷便利的一次经历。而这一高效体验的背后,得益于他们创新推行的“条形码”一站式装运模式。

该公司“储、装、运”全程采用先进条形码扫描技术,涵盖从客户信息建立、过磅除皮、筒仓装煤等共计9个关键流程,数据信息全部精准录入智能化管理平台。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同步集成了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和灵敏的红外对射报警装置,对煤炭生产销售的全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实时跟踪监管,确保整个流程规范有序。

他们还相继建设完成火车自动装车、汽车自动装车、停车场管理、磅房管理等多个无人值守系统,实现智能化运销管理系统全方位覆盖。产品销售中心人员配置也得到了优化精简,在册职工人数由原本的81人精简至42人,减员幅度高达48.1%。

谈及智能化为矿井带来的诸多“红利”,有着10余年机电工作经验的机电工区副区长王勇感触颇深。据他介绍,该公司上线运行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集设备监控数据采集上传分析、防越级跳闸、远程电子挂牌、故障录波等多项实用功能于一身,成功实现对井下所有变电所实时监控,配合门禁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协同运作,直接减少岗位工10人。此外,引入副井把钩机器人、110千伏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又进一步减少岗位工8人;通过不断应用智能化项目,皮带工区累计实现岗位工减员38人。

“公司将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化建设作为核心抓手,持续探索、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全力加速‘智能化生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前进步伐,矢志不渝地走出一条智能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展望未来,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孟鑫满怀信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