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师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匠心的延续;一颗匠心,凝聚着一份又一份对职业的坚守。在波澜壮阔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程中,“师带徒”始终是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它宛如一座桥梁,横跨岁月,连接起经验与创新、传统与未来。
在枣矿集团田陈煤矿的制修车间里,一场跨越十二年的匠艺传承正焕发新活力。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杜鸿立与徒弟胡冬冬这对“黄金搭档”,用接力式创新培育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田陈样本”,让“工匠精神”在智能化矿山建设中落地生花。
推开制修厂创新工作室的门扉,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与设备运转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乐章。师傅杜鸿立正俯身指导青年职工拆解智能集控设备,徒弟胡冬冬则在电子屏前演示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墙上“忠诚担当、创新创效”的红色标语,见证着这对师徒从“工”到“匠”的蜕变轨迹。
从“杜鸿立创新工作室”到“胡冬冬创新工作室”,变化的不仅是门牌上的名字,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匠心接力。十年前,杜鸿立带着“干技术要敢于创新”的信念,在车间角落支起两张工作台,用沾满煤灰的笔记本记录技术难点,孕育出矿上首个综采设备科研阵地;十年后,当徒弟胡冬冬接过工作室钥匙时,泛黄的笔记本已升级成智能终端,但师徒交接仪式上那句“设备会老,但技艺要越传越新”的嘱托,依然如车间墙角的工具箱般沉甸甸。这对师徒将“传帮带”的老传统玩出新花样——杜鸿立带着徒弟们用液压千斤顶自制拔销装置,胡冬冬就带着师弟们在数字孪生系统里模拟故障排除;师傅当年手绘的电路图被徒弟转化为3D动态模型,师傅发明的载波模块成了徒弟研发智能煤仓的“火种”。如今走进焕然一新的工作室,陈列架上并排摆放着师傅的"五小成果"奖杯和徒弟的全国煤炭行业技能竞赛的荣誉证书,犹如一部立体化的工匠成长年鉴,见证着技艺在创新中裂变、精神在传承中淬火的时代篇章。
作为煤矿智能化转型的亲历者,杜鸿立从普通电工成长为智能装备工程师,他将三十余年经验浓缩成“三勤工作法”:勤跑现场摸透设备脾性,勤动脑筋攻克技术壁垒,勤带队伍培育技术骨干。由他领衔的应急保障小分队,在设备抢修现场练就了“望闻问切”的硬功夫,保障着矿井安全生产的生命线。
这份匠心在“90后”徒弟胡冬冬手中焕发新光彩。从对综机设备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斩获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的技术能手,他沿着师傅的脚印走出创新之路。面对智能化矿山建设浪潮,这对师徒将传统维修技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自主研发的智能煤仓盖板、自适应急停系统等创新成果,让“老设备”焕发“新智慧”。
如今,以他们师徒命名的工作室已成为技术攻关的“孵化器”。在这里,故障设备变身教学模具,技术骨干与青年技工围炉论“技”;云端课堂与线下实训双轨并行,扫码取资料、微信解难题的“微创新”随处可见。师徒二人独创的“检修+培训”模式,既让价值数十万元的集控设备重获新生,更培育出既懂智能操控又精传统维修的复合型工匠。
“技能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在产业变革中迭代创新。”杜鸿立常对徒弟们说。这种理念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工作室“五小”创新成果已有10项获得省部级表彰,带出的 2名技术骨干在各级技能比武中摘金夺银。胡冬冬带领的智能化攻关小组,更将5G通信、物联网技术引入装备升级,让传统采煤工艺插上智慧翅膀。
师徒结对,不仅是技艺的交接,更是责任与精神的传承。从手执扳手的“老师傅”到操控智能终端的“新工匠”,这对师徒用匠心接力诠释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层内涵。在田陈煤矿,这样的传承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当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碰撞,当传统技艺与智能科技交融,新时代产业工人在机器轰鸣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