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枣矿集团三河口公司以技术革新、管理升级、机制优化为发力点,通过井下技术挖潜、人力资源优化、精益管理赋能等举措,打出降本增效“组合拳”,推动成本压控与效益提升双突破。
降本大头在井下。该公司向技术要效益,锚定采掘核心环节,推行一巷一策、一面一策动态管理。在掘进工作面,技术人员针对埋藏浅、地质条件好的特点,将支护间排距科学扩大至1.1米,单面节约支护材料成本近百万元。
超前优化采场布局设计,建立地质预报精准管控体系,减少无效进尺,避免因构造误判导致的返工损失。掘进系统创新实施“采掘一体化”标准,供电、运输系统直接匹配采煤需求,尾工处理效率提升50%,实现一次成巷、一次达标。
“在人力资源领域,我们拧紧‘人财阀’,打出‘五长人员清理+灵活用工调配’组合拳,释放职工队伍潜能。”该公司副经理刘坤说。
他们严控劳动纪律、规范病假管理,压减冗余岗位37个。组建井下小型专业化队伍承接零星工程,综采工区单班生产期间跨区调配富余人员参与设备安撤,减少外委施工量12项。常态化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鼓励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内部承揽”工程,不仅增加了职工收入,而且降低了外委支出。同时,改革薪酬分配,建立劳动工效台账和效益薪酬联动机制,采掘一线人均工效同比提升18%。
该公司还实施全流程浪费识别清单管理,盘活闲置设备、清收外部逾期账款,处置低效资产。井下排水、洗煤等系统精准执行“避峰填谷”用电策略,月度电费支出压降15%。物资管理领域推行全生命周期管控,整合掘进库房实现材料共享,库存周转率提升40%,建立月度清仓查库机制,避免材料积压。
为确保降本措施落地生根,业务运营中心构建“四级目标分解+全过程监督”体系,将成本指标细化至科室、区队、班组和个人。对材料计划偏差超5%、返工浪费等情形实施“一票否决”,并协同纪委部门问责低效单位。同时,推行正向激励机制,将降本成效与工资总额预算动态挂钩,采掘区队因超额完成目标人均增收8%。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要让‘算盘声’响彻每个岗位,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的协同发力,推动企业从‘被动降本’向‘主动创效’转变。”业务运营中心主任聂军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