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田陈煤矿:技艺传承“淬匠心” 铺就技术人才“进阶路”

作者: 梁晓彤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2日

人才强企战略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枣矿集团创新人才培育的试验田,近年来,田陈煤矿擦亮“伯乐”之眼,精于“相马”之术,以“匠心传承”为笔,以“实践淬炼”为墨,构建起立体化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激活矿井高质量发展内生活力。

“绝技工坊”传薪火

在创客空间,机电维修大拿周岗正对着液压支架模型“解剖麻雀”。二十余名青工围成半圆,有人举着手机记录操作细节,有人在本子上画着液压回路图。“判断故障就像中医把脉,要眼观压力表、耳听异响、手摸温度。”周岗的讲解引发阵阵会意的笑声。这样的场景在“智汇工坊”每周上演,技术骨干们将积累的“武功秘籍”转化为可复制的操作指南,现场传授给青工们。

矿井创新构建“三维培育体系”:技术大咖开设“移动课堂”,将设备检修现场变为教学现场;岗位标兵制作“故障图谱”,把典型事故处理过程变成可视化教材;劳模工作室推出“技艺擂台”,每月评选最佳技术方案。这种浸入式培训让抽象的理论化作指尖的肌肉记忆,青年技工们形容这是“带着机油味的成长课”。

“薪火工程”育新苗

在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曹亮正带着徒弟调试变频器参数。这位曾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摘得桂冠的85后“大国工匠”,如今已是带出12名技术骨干的“明星师傅”。矿井打破传统师徒模式,推出“多对多”的传帮带机制:一个徒弟可拜多位师傅学艺,一个师傅可带不同专业徒弟,形成纵横交织的技艺传承网络。

考核机制创新更令人耳目一新。师徒契约里明确写着“三同”原则:同下井排查隐患、同参与技术攻关、同接受绩效考核。每月底的“技艺答辩会”上,徒弟展示学习成果,师傅讲解培养心得,考评组根据进步幅度颁发“星光勋章”。这种捆绑式成长机制,让技术传承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

“实战熔炉”铸铁军

制修车间里,液压支架维修竞赛正酣。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杜鸿立设计的“故障盲盒”让选手们既紧张又兴奋——每个工位设备潜伏着不同隐患,参赛者要在30分钟内完成“诊断治疗”。“这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刚完成排查的机电工刘闯抹着汗说。这种“沉浸式练兵”已成为田陈煤矿的日常,设备故障模拟系统、VR事故处置平台、智能诊断沙盘等创新教具,让技能训练充满科技感。

矿井建立“全周期成长档案”,为每位技工绘制能力雷达图,量身定制“进阶路线”。从新员工的“技能起航计划”到骨干人才的“精英锻造工程”,不同阶段的培养方案如同成长阶梯。引入“项目制”培养模式,让技术人才在智能化升级、设备改造等实战中淬炼成钢。

“人才培育就像采煤,既要精耕细作,又要科学开采。”矿长鲁伟站在智能调度中心的大屏前,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生产数据,更是人才成长的数字图谱。这座有着三十六年开采历史的矿井,正以人才引擎驱动发展新动能,让传统矿工在智能化转型中焕发新生机,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