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测绘路上的“矿井之眼”——记鲁西矿业梁家煤矿王志虎

作者: 刘立利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07日

百米井下,全站仪的红色光点在巷道中划出精准的直线;操作台前,一双灵巧的双手正在绘制三维建模图。在鲁西矿业梁家煤矿,地质测量科的王志虎用21年时光,在巷道深处书写着新时代矿工的匠心情怀。

毫厘之间见真章

(研究数据)

2004年,技校在读的王志虎利用实习期,来到梁家煤矿开展入职前的岗位实践活动,每天看着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器械,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总想上去掂量掂量,到底有多重?背上啥感觉?由此,一粒“扎根矿井干测绘”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生。

“巷道贯通误差10cm,相当于在千米地下用绣花针穿线。”2009年,时值4105工作面全国最大“三软”地层条件下的采煤工作面的测绘设计工作,王志虎带领团队利用自创的“百米百秒法”,为工作面两巷掘进、设计回采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创造了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认证的精度标杆,“当时,班组还被矿井命名为‘夺秒组’,不单单是工作上争分夺秒,更像是对我们测量精度以‘秒’’单位的褒奖。谈起4105工作面全国最大“三软”地层条件下的采煤工作面的精准测绘,王志虎眼中仍闪烁着自豪。

2020年,矿井实施充填开采,为确保井下首采工作面顺利施工,王志虎带领班组成员天天盯靠在井下,与巷道‘死磕’,复测、复算导线数据。凭着一股韧劲,最终实现了2112充填首采试验工作面的联络巷、充填巷、准备巷数据一次合成,巷道贯通仅为7cm,为矿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6106工作面孤岛面测绘攻坚中,面对顶板持续沉降的“假点”难题,王志虎带领团队创新“激光延长+支导线复测”双轨作业法,“以柔治软”应对“三软”巷道。巷道里,他们像地质医生般反复“把脉”,40站仪器连续观测400分钟,最终将采区压力释放对测量的影响降至最低。正是这种“与巷道死磕”的执着,让他创下20年零差错导线测量8万米、30余个工作面全优贯通的奇迹。

从赛场到讲台的传承之路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2023年9月份举行的“瑞得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矿山测量工比武中,王志虎沉着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放平心态,拼尽全力,经过4天激烈角逐,最终代表山东能源鲁西矿业,一举夺得矿山测量工个人赛特等奖、个人全能赛特等奖、双人赛一等奖三项殊荣,同时,也创造了该赛事在山东省的最好记录。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下的王志虎却想起初入赛场时的青涩。

“从‘期待终点’到‘立足起点’,我最大的感受是不同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应对着不同的挑战,当选手时,想的是怎么赢;而当裁判后,想的是如何公正裁决,心境变化还是蛮大的。”2023年,王志虎担任鲁西矿业第二届技能比武矿山测量工的裁判员,从参赛选手到大赛裁判的转变,让他对比赛有了自己的体会。“第一次当裁判,我才理解选手的紧张源自对精度的敬畏。”从金牌选手到优秀裁判员,他独创“心理抗压训练法”:在实操考核中设置突发干扰,用“无理由扣分”锤炼团队应变能力。这种“魔鬼训练”成效显著,徒弟们如今已能独立承担重点工程测量。

二十年不变的测绘初心

(实操演练)

“测量是矿井的眼睛,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王志虎常这样告诫新人。从事测量工作20年来,他无差错导线测量8万余米,工作面精准贯通测量30余个,井田范围塌陷测量90余次。多次参与地表岩移站数据观测分析、建筑物航测成图等工作,并在大型工作面贯通测量工程中,取得贯通精度全部达优的成果。

20年间,他也是收获了一串串荣誉:2021年荣获烟台市总工会建功标兵,2022年荣获山东能源集团全员创新型班组,鲁西矿业首届金牌班组长,2023年荣获“瑞得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矿山测量工(个人全能)特等奖……

作为一名基层测绘工作者,王志虎的手机里的堆煤三维建模图,记录着从经纬仪到智能全站仪的跨越。“过去三人一天的工作量,现在设备自动处理只需半小时。”说起智能化对测绘工作带来的变化,王志虎对未来充满期待。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