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矿业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巷道深处,机械轰鸣与试管轻响交织成独特的奋斗乐章;有人在齿轮箱间 “问诊” 设备,有人于数据浪潮中校准安全刻度,有人在操控台前托举生命重量,有人在荒原沙砾间勾勒工业蓝图。这些沾满煤灰的手掌、熬红的双眼、磨破的工装,在平凡岗位上刻下 “跟我来” 的担当、“看我的” 的匠心、“让我来” 的勇毅、“有我在” 的坚守,绽放出最动人的奋斗之光。
【跟我来:王勇琪】
在鄂尔多斯地下的幽深巷道中,王勇琪的安全帽灯扫过采煤机齿轮箱,如同手术台上的无影灯。十年,2600个日夜,这位31岁的检修班长从揣着笔记本的学徒,成长为山东能源劳动模范,用沾满煤灰的双手写下新时代矿工的硬核答卷。
(王勇琪在清点库存)
一本本巴掌大的泛黄笔记本,记录着王勇琪的十年进阶路——从2015年初入矿时的写写画画,到如今在井下为设备“问诊把脉”。正是这一本本的“井下医典”,让他在西北矿业技术比武中一举夺魁。当工作面积水漫过膝盖,他带领班组在水中架起排水长城,他在18万立方米的积水在他设计的“多级联动排水系统”前节节败退。
在工作面设备修复阶段,他又积极协调,采取电机更换、电缆敷设和油缸更换等措施保障工作面恢复顺利进行,他带领团队提前7天完成工作面联合试运转。十年间,2600多次井下“坐诊”,他用无数次的:“别怕,跟我来。”的敢为人先,带领团队走出困境;他用沾满煤灰的双手捧回山东能源劳动模范——这就是黄陶勒盖的“急诊专家”,用技术为乌金动脉保驾护航。
【让我来:成琳】
作为西北矿业2024年度唯一一个女劳模,36岁的成琳在高高耸立的井架之中,手指轻触操控台,提升机钢丝绳的嗡鸣声与她心跳同频。这是她守护巴彦高勒煤矿副井“安全生命线”的第12年,累计31万次精准操作、零事故纪录的背后,藏着一位女工用木棍练就的“毫米级”掌控力。
(成琳进行提升作业)
2011年的巴彦高勒煤矿还裹着基建的尘沙。成琳踩着灌满沙粒的棉靴,在零下30℃的寒风中往返于板房与井口。当同期入职的7名女工因老鼠啃咬保温棉、单一浴室排队两小时而陆续离开时,她却在简易操作台上铺开《提升机原理图解》,在老式电暖气的温暖下一点点学习。师傅李玉柱至今记得:“别人抱怨内蒙菜吃不习惯,她却端着饭盒蹲在控制柜前研究提升操作。”
正是在别人因风沙迷眼而退缩时,她将青春扎进毛乌素沙地的褶皱里;在他人被0.1米/秒的精度门槛吓退时,她用堪比机械的肌肉记忆坚定地说出那句:“别慌,让我来”。每当夜幕降临,看着最后一名矿工平安升井,她总会轻抚操控台上深浅不一的磨痕——那是31万次托举生命的印记,更是无声的勋章。
【看我的:马小静】
作为西北矿业黄陶勒盖煤炭公司世林化工中心实验室班长,这位扎根化验一线12年的女工,在试管和滴液中,用日均200组检测数据筑起安全生产防线,走出了一条山东能源“十佳巾帼标兵”的非凡之路。
(马小静在检测样本)
“她的眼睛就是标尺!”同事们常这样形容马小静。2024年6月,上千份甲醇检测样本如潮水般涌来,她带领班组在刺鼻试剂气味中连续奋战18小时,熬红的双眼始终紧盯滴定管刻度,最终以100%准确率打通生产“安全闸”。在中心化验室的操作台前总能看到她握着新人的手校准进样针:“你看,移液管要像绣花针般稳。”
翻开她的工作日志,全年完成登高作业200余次,相当于每月攀爬18层高楼60趟;50余次蜷身钻进狭小设备排查隐患,防护服里的汗水在钢铁内壁上蒸出盐霜。2024年,她带领团队完成16项流程优化、12项合理化建议,年创效60万元;当一次次难题出现,当情况万分紧急之时,她总说:“别怕,看我的。”只因她知道在化工安全的长卷上没有侥幸与含糊——因为在她心中,毫厘之精即生命之重。
【有我在:魏锦鑫】
“在当时脚下只有泛黄的沙砾,周围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呼啸的北风裹挟着沙尘,吹得人睁不开眼。”这是他回忆起建厂初期的场景;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办公大楼、车间厂房、塔罐林立……一座座建筑物拔地而起,终汇聚成一座现代化的化工厂。他就是西北矿业黄陶勒盖煤炭公司世林化工分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魏锦鑫。
(魏锦鑫在进行工程校准)
作为山东能源西北矿业2024年度劳动模范,魏锦鑫的工装裤脚永远沾着两种颜色——塞北的沙黄与设备的油黑。当你看到一个身影步履匆匆,时而穿梭于厂区的各个角落,时而驻足于设备之间,手里拿着图纸和笔记本,肩上扛着测距仪,就是魏锦鑫在进行巡检;他会在晾晒池改造现场蹲守整日,带着团队用激光测距仪反复校准排水坡度,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推进才有了现在的无泄漏工厂。
如今,他的工具包里仍装着建厂初期的老式测距仪,控制台玻璃板下压着当年在沙暴中绘制的首版厂区规划图。当水务车间的蒸汽在管廊间升腾,那个肩扛仪器的身影依然每天巡线三次,他那句让人安心的:“没事,有我在。”守护着这个“大家庭”——就像过去十三年里的每一个清晨,他始终相信,荒原上长出的不仅是钢铁丛林,更是化工人脚踏实地的精神坐标。
当乌金化作万家灯火,当荒地建起工业新城,那些沾满煤灰的安全帽、泛黄的笔记本、磨损的测距仪,都成了奋斗者的勋章。黄陶勒盖人用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从不会辜负坚守,每一份脚踏实地的付出,终将汇聚成新时代的繁荣篇章。岗位有我“煤”问题,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黄陶勒盖人献给时代最铿锵地回答。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