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采煤工作面割煤12刀,产量13320吨……”4月28日,在新矿集团鲁新能源生产早调度会上,调度中心负责人汇报矿井生产情况。截至4月28日,该矿已连续6天日均产量稳定在14000吨以上,实现矿井单面安全达产目标,创出今年以来最好水平。
鲁新能源针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顶底板软岩、煤层容易自燃等实际,多维施策、防管结合,强化灾害防治和现场管理,制定“底留足、顶留够、控采高、快速推”12字方针,确保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
划出开采红线,确保生产安全高效。强化顶底板管理,采用地质雷达与钻探结合的方式动态监测留底质量,每天绘制顶底煤厚度剖面图,要求工作面顶煤平均厚度不小于3.5m、底煤厚度不小于2.5m。实施班组长、安监员、技术员“三重验收”制度,严格执行“底留足”标准,确保工作面底板保留厚度不低于0.8m。在采高控制上,通过支架传感器与采高标尺配合,将采高严格限定在3.5-3.8m区间。建立实施“日进尺考核+地质条件修正”双机制,合理确定工作面推进速度,建立构造带应急处置预案,保障生产连续性。同时,发挥检修班组作用,对设备实施24小时维保,确保日推进度稳定在8-10m。
实施精益调度,强化高效协同联动。建立精益调度工作群,将传统8小时班调度响应压缩至2小时闭环处置,让管理人员实时掌控工作动态,实现从井上销售到井下生产全方位过程管控。由调度指挥中心统筹协调,明确各岗位响应时效要求,执行24小时轮班制度,通过智能调度平台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动态调整作业优先级,同步更新系统库存信息。建立全流程日报制度,跟踪原煤开采进度、运输车辆定位,重点监控断层带、淋水区域等特殊工况,配套异常预警响应机制,实现生产计划、物资调配、设备运维各环节无缝衔接。
组建专业团队,防治工作面水害。组建采煤工区专业化水害防治工作小组,指定跟班副职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三班次现场跟班督导。聚焦水害治理关键环节,建立实施班验收与日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针对工作面排水设备实施一用一备、专人专管及动态调控,全力保障工作面排水系统高效运行。
建立协同机制,激活班组动能。通过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优化生产计划、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让各生产班组之间相互创造条件,每日开展班前班后会进行工序衔接确认,每月召开生产协调会统筹解决瓶颈问题,形成“计划共商-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的协同配合机制。同时,建立班组劳动竞赛评比制度,将工序交接及时率、设备协同效率等纳入考核指标,有效激发各班组主动配合意识,实现工作均衡生产。
科学精准探测,确保安全可靠。为确保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推进,他们将顶底煤厚度探测作为核心管控环节。每天利用检修时段对工作面顶底煤层厚度实施全断面探测,重点针对地质构造异常区及煤厚突变带实施加密动态监测,技术部门根据工作面推采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次日顶底煤探测方案。所有探测数据实时录入地质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周期可追溯的煤厚档案管理体系。当监测数据显示有效采高低于2.5m时,立即启动顶板支护应急预案,并采取挂网打锚杆等措施进行加固,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下一步,鲁新能源坚决守牢安全红线底线,树立灾害可防可控理念,依靠装备、队伍、管理,不断完善矿井水、火、顶板‘三位一体’灾害治理管控体系,打造‘资源可靠、技术精准、回采提效、掘进提速、安撤科学、系统保障’安全高效生产模式,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平衡生产、标准生产。”该公司负责人公军表示道。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