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矿能源鲍店煤矿的生产服务中心,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她时而俯身查看设备运转,时而在图纸上勾勾画画,时而与工友们热烈讨论。安全帽下,一双眼睛闪烁着敏锐的光芒,嘴角常挂着自信的微笑。她是扎根矿山25年的“技术女神”王燕,用青春与智慧在黑色的煤海深处,谱写出一曲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创新赞歌。
25年扎根矿山:从技术新人到创新尖兵的成长
199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王燕,带着对机械世界的热爱,走进了鲍店煤矿。当同龄女孩在写字楼享受空调时,她却一头扎进了满是油污的车间,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轰鸣的机器、刺鼻的机油味、笨重的零部件,构成了她职业生涯的起点。有人说:“女孩子搞机械太苦了。”她却笑着反驳:“技术不分性别,匠心不分岗位。”
25年光阴,她从“小王”变成了“王姐”,不变的是对技术的执着。在生产服务中心,她每天与设备维修、改造打交道,笔记本上记满了设备的“病历”:某个轴承的使用寿命、某台机床的精度误差、某次故障的解决思路。工友们记得,那年冬天,为了攻克钢丝绳收绳装置的卡绳难题,她在车间熬了三个通宵,双手冻得通红却顾不上暖一暖;记得她为了改进大口径钢管清刷机,趴在满是煤泥的地上观察设备运行,起身时工作服已沾满污渍。
从普通技术员到中心副主任,从济宁市劳动模范到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她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所谓“女神”,不过是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了钻研的战场,把每次技术的突破都当作攀登的阶梯。正如她所言:“矿山是最好的课堂,设备是最亲密的伙伴,用心对待它们,它们就会回馈你惊喜。”
废旧皮带的逆袭:从“废品堆”到“聚宝盆”的革新
在王燕眼中,矿山没有真正的“废品”,只有被放错位置的“宝藏”。矿井每年淘汰的废旧皮带,在她看来却是“会呼吸的资源”——可以加工成封车皮子、挡车器、清扫器皮子等20多种井下必需品。但传统的人工切割方式效率低、强度大,尤其是冬天,女工们在户外切割硬如铁板的皮带,刀片易断、双手冻僵,成了她心中的“痛点”。
“既然市场上没有,我们就自己造!”2023年,王燕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启动了废旧皮带切割机的研制。这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攻坚战:没有参考图纸,就手绘650余份设计图;刀头材料反复试验,锋钢锯条、白钢刀片、扁钢刀……一次次失败,直到从面食滚轮刀中获得灵感,设计出盘式滚动刀片,才攻克了“一刀切”的难题。手摇改电动时,团队仅用1000元成本就实现了市场价值十几万元的设备升级,让“小革新”释放出大能量。
新设备落地那天,废旧回收班的胡荣秋摸着厂房里的切割机感慨:“以前切一条皮带要近10分钟,现在1分钟搞定,冬天再也不用在寒风里‘磨刀子’了!”数据见证着变革:切割效率提升60%,年创效226万元,废旧皮带利用率从60%跃升至95%。更重要的是,王燕用行动改写了人们对“创新”的认知:不是只有高大上的项目才叫创新,能减轻工人劳动强度、让废旧资源重生的“小改小革”,同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金牌团队的锻造:从“单飞燕”到“雁阵飞”的跨越
一个人的光芒再亮,也不如群星闪耀璀璨。2015年,以王燕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12名来自管理、技术、技工岗位的骨干聚成一团火。她像一只领头燕,带着团队在创新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思维的创新。”在她的倡导下,工作室打破“各司其职”的壁垒,管理人员下车间、技术工人学绘图,人人都是“多面手”。济宁市技术能手刘清林记得,为了设计单轨吊用气动物料运转平台,团队在井下蹲点3天,记录每一次物料搬运的痛点;高级技师刘斌记得,王燕带着他们反复打磨钢丝绳收绳装置的细节,“光密封圈就换了7种”。在这种“钉钉子”精神下,3项国家专利、30余项技术改造、1500万元创效产值相继诞生,工作室成了矿区名副其实的“创新孵化器”。
更动人的是她对“传帮带”的执着。面对年轻技工,她总是手把手教绘图、讲原理,把25年的经验凝成“设备维修36计”;看到女工在一线吃苦,她牵头设计半自动下料装置,让体力劣势转化为精细操作的优势。在她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所在班组获评“山东能源创新型班组”,越来越多的“小王燕”正在崛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