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疆能化伊新煤业的高冲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煤矿人,能够获得这份荣誉,高冲深感无比地激动与自豪!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来自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关爱与尊重,属于全体山能人!他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坚守边疆的能源建设者。从山东到新疆,从技工到劳模,我始终坚信,平凡岗位也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绿皮车驶向戈壁,板房里点亮理想”
2010年春天,30岁的高冲带着一卷图纸、一箱工具,踏上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之旅。当车轮碾过荒芜的河西走廊,车窗外的景象从齐鲁麦浪变成天山戈壁,这个山东汉子在笔记本上写下:“既来疆,则战疆!”
初抵伊新煤业基建现场,黄沙漫天的工地上,10人挤在简陋的板房里,洗脸水需到五公里外驮运。面对矿井里密集排列的10kV高压变频器、3300V综采设备等“钢铁巨兽”,技校毕业的高冲坦言“连按钮都不敢碰”。但当他得知这是国家“西气东输”配套煤源基地,每天咬牙对照说明书研究设备,在闷热潮湿的井下记录数万个运行参数,硬是用三个月摸清所有“钢铁侠”的“倔脾气”。
“飞车难题”下的技术突围
2017年矿井试生产关键时刻,为解决工作面斜坡运带式输送机飞车、卸载叠带等问题,传统“卡轨器+人工制动”方案全部失效,有关专家断言“必须更换整套设备”。
高冲带着馒头同运转班的工友们扎进现场,对整条皮带机进行全面分析,连续72小时监测带速曲线,发现症结在于“重力加速度突破储带仓拉力极限”。他创造性提出“三重制动法”——安装自动张紧装置实时调控拉力,在千米巷道每隔10米铺设一组阻尼板,形成“减速带”。这套成本不足30万元的改造,让“煤龙”乖乖归顺,保障了煤制天然气项目的顺利供气。
“智变”煤海的革新者
走进今天的伊新煤业智能矿山集控中心,大屏上跳动着“智慧矿山”的蓝色脉动:20部运输设备一键启停,排水系统自动感应水位,变电站实现“千里眼”监控……这些变革源自高冲主导的“三大战役”。
2018年,他顶着零下25℃严寒,带队完成原煤运输系统自动化改造,减少20个岗位,年省人工成本180万元;2022年设计蛇形水冷装置,将设备故障率直降40%;2024年攻克薄煤层综采面智能供液难题,使生产效率提升35%。15年间,他累计实施50余项技改,发表4篇专业论文,获得7项国家专利,用“小创新”撬动“大效益”。
“设备医生”的传承密码
在年轻技术员刘疆林眼中,高冲是行走的“机电百科全书”。“师傅有个‘三必到’原则——新设备安装必到、首台调试必到、突发故障必到。”他创建的“日历化检修法”,将全矿200余套设备纳入“健康档案”,培养出23名技术骨干。如今设备故障率降低66%,设备完好率常年保持96%以上。
当问及坚守边疆的动力,高冲抚摸着安全运行超3000余天的皮带机说:“每台设备都是国家能源安全的‘螺丝钉’,我得让它们永远‘拧得紧、转得稳’。”从泰山脚下到天山北麓,这名共产党员用沾满煤粉的双手,在“一带一路”能源通道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铁人传奇”。正如颁奖词中所赞:“他是智能矿山的编程者,更是工匠精神的解码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