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在枣矿集团田陈煤矿百米井下,伴随着机器转动,滚滚乌金从煤壁上剥落下来,采煤机的轰鸣声,与煤壁碰撞的“轰隆”声交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一场别样的“交响乐”。综采一区跟班队长冯喜斌的目光如同精密传感器,时刻监测着煤机滚筒的旋转轨迹:“顶板控制要像绣花,多割半寸矸石都是浪费。”这样的场景,正是田陈煤矿筑牢煤质防线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田陈煤矿牢固树立“品牌就是效益”的市场意识,坚持“保质量就是保品牌,保品牌就是保市场”的质量管理理念,聚焦源头设计、井下生产、洗选销售等环节,做细煤质管理“大文章”,做精煤质提升“含金量”,确保源头毛煤“产得优”、生产原煤“洗得精”、煤炭产品“销得好”。
地质构造如同大地的手纹,每一道褶皱都暗藏挑战。该矿地测科技术团队将三维地质建模与现场勘探相结合,在断层带与薄煤层区域开辟出“立体开采地图”。就像老中医把脉问诊,他们通过岩层走向分析、煤样化验等手段,为每个工作面开出“定制处方”。分段分层开采技术的应用,既让“乌金”颗粒归仓,又避免了矸石混入的“杂质干扰”。
运输巷道里,分装分运系统如同精密的传送带网络。当矸石与煤炭进入TDS矸石分选系统时,他们便在源头便开启“分道扬镳”的旅程。调度中心的电子屏幕上,不同颜色光点标注着煤流的“身份信息”,稍有“越界”立即触发警报。这种“户籍式管理”从掘进头延续到地面煤仓,形成贯穿千米巷道的质量防火墙。
煤质办技术员李斌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工作面的“体检报告”。每周三次的煤样抽查,让他练就了“火眼金睛”——仅凭煤块断面就能判断灰分含量。在采煤机司机休息区,墙上的煤质曲线图实时更新,每个班组的操作精度都转化为直观数据。这种将质量意识“种”进职工心里的做法,让“煤质红线”成为全员共识。
如今,田陈煤矿将质量意识深植于每个生产环节,用技术创新突破地质限制,以制度刚性守护品质红线。从岩层深处的精准切割到运输系统的智能分选,从动态跟踪的质量网格到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这条贯穿地心的“质量生命线”,正持续释放出田陈煤矿独有的“热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