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杨村煤矿:“金蓝领”编织人才培养“金摇篮”

作者: 林枫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1日

今年以来,杨村煤矿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立足矿井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为着手,深耕人才孵化沃土,编织人才培养“金摇篮”,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金”锤定音通“壁垒”

该矿聚焦矿井科技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攻关、新工艺的应用等方面的“壁垒”,启动“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一锤定音——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坚持理论与实际、实操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索“金蓝领”工程运行模式,以“讲、传、带、学”的“组合拳”打通技能人才培养“任督二脉”,以“金蓝领”课堂、“金蓝领”活动日、“金蓝领”导师带徒等“金”字招牌构建技能人才培育新生态。

吸纳各专业顶尖人才,成立“金蓝领技术小组”,打破单位培养小圈子,利用“金蓝领”课堂、“金蓝领”活动日开展学习研讨、技术攻坚、成果创新,提高“金点子”质量,合理化建议采纳率较往年提升20%。开通“金蓝领”热线,24小时在线提供技术帮扶,随时解答职工学习过程中、生产现场的“疑难杂症”。将小改小革、技术创新成果、成果转化案例整理成文字、视频、图片、书籍等,成为广大技能人员解疑答惑的“金字典”。

“金”字赋能“练兵场”

如何让职工成为“金蓝领”不再是难题?

该矿创新开展劳模工匠“薪火工程”,实施“英才名匠”培养选拔、“工匠大师”送教上门、“名匠带徒”技能传授、“未来工匠”技能竞赛、“赋能成匠”技能评定五项举措,加强政策、资源、平台要素建设,360度打通“金蓝领”工程功能,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服务安全生产、解决关键问题、培养人才梯队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不断培养“能工巧匠”。

“刚参加工作时,得知周班长是个‘多面手’,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作我的师傅。”掘进工区职工李昱陶说。

该矿创新导师带徒模式,赋予职工“双向选择权”,师傅可选择“谁”来当徒弟,徒弟亦可选择“谁”来作师傅,“两情相悦”使学习提效果“事半功倍”并按照“一人一材、一月一计、一周一面、一月一考、一人一档、一人一志”的“六个一”人才培养要求,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在兖矿能源第十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选拔初期,327名职工踊跃报名,同比往年增长125%,理论考试成绩创出历史最好成绩。”该矿教培中心有关人员介绍。

该矿深入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专项行动,定期举办“超越杯”技术比武、岗位大练兵、技能比武擂台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强技,搭建提升技能平台,赋能培优。

坚持用好“请进来、走出去”双通道,开展单轨吊、矿压观测、辅助运输、智能化建设培训班20余场次,奔赴兄弟矿井“双创”基地参观学习,丰富知识、开拓思路、增长见识。前三个季度,该矿共申报创新技术成果10余项,在兖矿能源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上,2人被评为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人评为科技创新管理人才,为该矿“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再添硕果。

“金”字育新秀

该矿认真落实“31789”人才培养工程要求,对照自主培养“28315”目标,坚持“全面撒网”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扎实推进“璞玉”计划,聚焦智能化装备应用、数字化升级、信息化建设三大技术集群,大力培养适应智慧化转型需求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工匠新秀”。

“在开机前,一定要选择好正确的工艺阶段。”在该矿智能化地面远程集控中心,薄煤层智能化建设创新团队成员王付文正在为职工们讲解智能化远程操作知识,对支架升降、推溜、移架等操作要领逐一分解、反复推演。该矿成立智能化设备学习小组,采取强帮弱、老带新的方式开展传帮带。他们直接把液压支架电液控装置控制器摆放在会议室内,利用班前班会后时间开展“智能微课堂”,方便职工随时学习,实现“煤黑子”到“金蓝领”的蜕变。

据了解,该矿薄煤层智能化建设成果先后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2023年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大赛薄煤层赛道特等级、2024年煤炭行业标杆煤矿和标杆案例。两份殊荣里,薄煤层智能化建设创新团队功不可没,团队中,年轻人占比近80%,成为智能化建设的“主力军”。

“我们将持续深化‘金蓝领’工程建设,制定五年未来规划,实现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职工高级工及以上技能工人比例‘双提升’,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激活人才‘蓄水池’。”该矿党委书记、矿长臧金诚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