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定员40人,平均年龄39岁,中级以上职称占比82.5%;
试点推行“六定”,管理人员压减近10%,减少外委工程量30.8%;
聚焦信息化换人、智能化减人,人工效率大幅提升……
新材料公司严格落实能源集团决策部署,以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企业为目标,聚焦组织结构集约化、权责系统扁平化,打造精简高效的总部指挥系统和坚实有力的基层执行系统,以精简高效的团队建设全力推动新材料公司全面起势。
以“精”为题 打造高效服务机关
“要高标定位、立足精简、引进专业,强化人员素质提升,尽快实现一人多职、一专多能,全面提升机关人员整体素质,全力打造精简高效的总部指挥系统。”4月23日,在新材料公司机关动员会议上,执行董事黄书翔提出了机关建设总体要求。
新材料公司机关组建之初,他们就坚持以精干化、年轻化、专业化为标准,以作风标准高、工作效率高、落实质量高为目标,统筹谋划、全面发力,整体推进机关建设。截至一季度,新材料公司机关9部门1中心40名工作人员全部到位。
小机关要落实大职能,作风建设是第一位。新材料公司一班人深谙此道。他们持续以“团结一致向前看、凝心聚力谋发展”、“两珍惜、两保持”形势任务教育为主题,在机关内开展“四讲四带头”实践活动,创建学习型组织、服务型机关,强作风、扬新风、树形象,打造阳光简单坦诚的工作氛围、认真专业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明晰权责清单,明确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AB角制度,一人多岗、一岗多责、一专多能,部门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一般管理既要“干专职”又要“抓兼职”。在工作落实方面,各部门实施PDCA闭环管理机制,按照定目标、定标准、定责任人、定时限“四定”原则要求,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积分排名,奖优罚劣、严格兑现,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执行落实。
以“定”为核 夯实人资管理基础
开展80余个岗位166人次业务培训,对44个岗位进行“一对一”工作数据写实,试点推进车间人员整合优化,探索成立共享服务中心……这是新材料公司东华科技试点推行“六定”管理的一组镜头。
以“定责、定岗、定编、定员、定额、定薪”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六定”管理是能源集团人资改革的重要抓手,东华科技作为首批试点单位,遵循市场、效率、效益导向,全面展开把脉会诊、数据写实,重新编制岗位责任书,全面厘清岗位职责、明确岗位内容,试点推行人资优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东华科技管理人员比“六定”前压缩13%,岗位之间绩效工资差距达到10%以上,人员结构更加科学化、薪酬结算更加市场化。
与此同时,他们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利用富余人员将外委工程转为自主施工,今年以来减少外委工程量30.8%,逐步形成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六定”管理体系。
“我们把‘六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采取先试点引领、后全面推开的方法,进一步盘活人力资源、提升工作质效、夯实基层基础。”新材料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翟小兵介绍。
在试点单位的带领下,各单位结合实际,推出一系列扎实有力、效果凸显的改革措施,取得喜人成绩。除东华科技外,新升实业、盛安贝公司等单位根据“六定”原则,机关人员减幅达到20%以上。
以“智”为梯 赋能企业高质发展
4月23日,在东华科技公司辅料堆棚及石灰石堆棚,笔者看到堆取料机正在有序工作,现场却不见任何工作人员。这是该公司实施智能化改造带来的“福利”。许多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均实现无人值守,原本需要多人操作的岗位,现在只需一人远程操控就可轻松实现。
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是减人提效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东华科技聚焦全产业链智能工厂建设,与阿里云、浪潮、博依特、雪浪云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工业大脑”2.0延链提升,实现生产系统智能化控制由局部到整体的蜕变。“目前,‘工业大脑’2.0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无人工厂’、日成本管理、能源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管理等全面开花,呈现出数智网联、内外循环、低碳高效的全新智能工厂。”该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朱波说。
无独有偶。位于沂水河畔的山东玻纤,应用一大批“专精特新”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实现从订单下达到产品生产、发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管控,人均工效提升172%,人均产能提高了3倍,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节节攀升,多项生产经营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换人、智能化减人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优化改革必然趋势和有力抓手。新材料公司也将在智能化建设的道路上大胆尝试、勇当先锋,努力交出一份减人提效、绿色智慧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