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内)
综合消息
矿业非上市公司

蒋庄煤矿李忠华: 32年“煤”好时光 诠释一颗“匠”心

  高全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6日

他,仅有初中文化,却出书立著,不是为了扬名,而是要将自己32年的积累全部浓缩到《井下采掘电钳工实战宝典》中,只为工友们在维修机电设备时能少走弯路,只为给矿山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他,言语不多,甚至在外人看来,略显“木讷”,“默默无闻”的他,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对矿山满腔的热爱,为矿山机电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他,也是“枣庄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技术能手”“枣庄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他就是蒋庄煤矿采煤综合服务工区副区长李忠华,这样的一位“文人武将”用三十二年“煤”好时光,以“时不我待、由己及人”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一代“电钳人”坚守与变通的文章。

勤学苦练 “劳力”变“脑力”

在蒋庄煤矿建成投产初期,各类专业性技术型人才极度缺乏。1989年,初中毕业的李忠华作为第一代“蒋庄人”进入矿山,而与当时带班师傅宋成启的一次谈话,让李忠华决心学习电钳技术。

“现在工人那么多,矿里缺的是技术型人才,你想不想学学技术?”

 “想。”

  这是李忠华的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却是谁都能够想象的不简单。

  而后,李忠华除了每天正常的上班时间,更多的是利用“边角料”时间一头扎在相关电钳知识里。

  下车间、跟班组成了他歇班生活的常态。从一个开关里铜丝该压几厘米,到采煤机的油管铺路原理,再到如何精准检测到深挖设备故障原因……在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总有着记不完的知识点,不断的“找点子”“学路子”也为他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2012年,面对工友们的频频发问,李忠华萌生了将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编成手册的想法。经过一年多的笔记整理,一本涵盖充电机、电机车、移动变电站等数十种井下常用设备异常处置及维修步骤的“宝典”完成,填补了矿井复杂工作环境中电钳设备“疑难杂症”参考的空白,为井下设备平稳、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创新求“简” “小白”变“大咖”

电钳工,顾名思义,既要懂“电”,又得懂“钳”。

“有时面对井下突发的设备故障,我们当班人能否快速的修复设备关系矿井一天的生产效益,不仅是自己‘饭碗’的问题,也是全矿‘吃饭’的大问题。”李忠华常用“稳、准、快”对标“武”装自己,常常加班延点,也练就了一身本事。

凭借“好身手”,他参加了系列技能比武大赛。“‘金蓝领’技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等十余项技能荣誉称号纷至沓来,给自己工作按了“加速键”。

但自己“快”了,怎么能让工友们工作起来也安全省力?

在一次下井工作过程中,李忠华发现,采煤机在作业时,机头尾临近截割面结束时的一侧,若有行人将非常危险。李忠华创新运用煤机磁铁相互吸引原理,经过测量、多次调整磁铁间隙,制作了“采煤机机头尾到位自动报警装置”,实现采煤机临近时自动语音提示,提高了煤机运行工作面人员的安全性,该创新项目也获得了蒋庄煤矿科技创新三等奖。

李忠华不光潜心发明创造,还常常为本部门或其它兄弟单位提点子、出对策。在该矿每季度召开的科学创新表彰大会上,他常常榜上有名。由他主创的《永磁电滚动筒冷却系统研究及应用》《皮带沿线急停显示》《无极绳绞车系统优化升级》等近20余项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提高了现场的安全系数。

热心助人  “匠人”有“善心”

投我以木桃,报纸以琼瑶。作为第一代“蒋庄人”,李忠华知恩反哺,工作之余,他会和志愿服务团队一起进社区、到村舍,为困难家庭添上一床被、送去一句祝福,在他为数不多的朋友圈里,也总能看到他转发的爱心救助的“接力棒”。

对身边的人,他身先垂范。用严谨细致的学习精神指引子女成人成才,对有困难的徒弟倾“囊”相助,而对自己,却总一句“他们还年轻,我还有两年就退休了,给他们吧。”把一次次入党机会留给了工区的青年一代。

走过半生,初心仍少年。即使发间已泛起白丝,他仍用斑痕的双手笔划着新设备的边框,续写“宝典”。

他是一位“匠人”、一个著书人、是一位奉献者,也是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