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比别人多做一点”是一种坚持、一种执着,更是新矿集团翟镇煤矿职工王龙的“座右铭”,激励着他“十年磨一剑”,终于在“山东能源杯”首届全员岗位技能大比武中夺得井下安全仪器监测工比赛第一名,被授予“山能工匠”称号,并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参加大型赛事就怕一紧张手就抖,心也跟着颤,胜算就小了。所以,在比赛中我就记住一条‘平时如何做,比赛场上就怎么做’,一定稳住心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把心态和技能练得更稳一点,工作时更细一点,多坚持一点,参加啥赛事咱们也不怕。”王龙跟工友分享技能比武感受说。
他把自己从事十年井下安全仪器检测工作的经验归结为“稳一点”“细一点”“坚持一点”,这在别人看来算不得“秘笈”,确是王龙能出类拔萃的制胜“法宝”,他还自创“监测仪器故障快速排除法”,故障处理“手到病除”;创新“一刀齐”熔接法、“一手绕”盘线法等工作法,助力他一步步成长为行家里手。
“光缆熔接”要“稳一点”
光缆熔接有个“三部曲”,也被同行称为“三难”,一去皮、二切割、三熔接。“每次进行这项工作前,我都要调整呼吸,大气不敢出,再多做几个握拳动作灵活手指,就跟医生的术前准备差不多。”王龙笑着说。
“先是用卡钳夹住光缆端头,拔掉最外层保护套,然后露出8根五颜六色的光纤,套上热缩套管,再一夹一拉,露出裹着透明薄衣的纤芯。纤芯如头发丝般粗细,力道把握不好,很容易被掐断,我屏住呼吸快速一拉,晶莹剔透的纤芯就露出来了。再用酒精小心擦拭纤芯的浮灰,接着轻提切割刀悬在纤芯上方,稍微稳一稳,又快又准地切下去,确保切割面平整。最后,把芯线慢慢放入凹槽内,6秒后,熔接机液晶屏上显示‘熔接成功’,我长出一口气,三大步骤‘稳、准、快’,一气呵成。”王龙熟练讲述操作流程。
为了练就“稳、准、快”光缆熔接本领,王龙尝试了很多“旁门左道”的方法,用头发和放大镜反复校验“刀法”;用手掌托鸡蛋、手指顶笔帽练稳定性;用燃烧蜡烛、憋气法练均匀呼吸,“先练眼,再练手,最后练气息。”这是王龙十年来总结出的光缆熔接“秘笈”,能有这一手绝活自然要下一番苦功。
他说:“我媳妇都笑话我‘走火入魔’了,但我坚信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我多练一点,就一定能成功解锁这项技能。我做到了,现在我的光缆熔接成功率是百分百。”
“故障排除”要“细一点”
分布在井下的甲烷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等安全仪器的故障排查和处理最考验检测工的工作能力,王龙坚持做到“不急不躁、耐心细致”,“线路老化、进水、挤线是最常见的故障,平时加强巡查就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但是遇到瞬间断线、短路等问题,就得挨个接线盒、挨条线路地仔细排查,必须找到故障点。”王龙说。
遇到棘手问题,王龙先是运用“监测仪器故障快速排除法”检查破皮、挤线等显性故障,查不到故障原因,就进一步对线路"把脉问诊”,挨个打开接线盒,不放过任何一条线路,有时候排查了几百米还找不到原因,有的工友就着急,王龙却耐住性子一点点、一缕缕地仔细排查,找到“病根”并排除故障后,他又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儿记录,王龙说这是刚参加工作时师傅“传下来的”,现在,他又传给了徒弟,养成随手记笔记的习惯,平时再多翻翻小本儿,就是一笔实战经验“财富”。
把接线盒外螺丝口处抹上凡士林,能防水、防老化;将每个接线盒和线路划标记、编号,能快速查找;将井下所有传感器标号,画出“分布图”......王龙用细致入微的工作诠释一名工匠的责任与担当。
“节约创效”要“坚持一点”
井下风筒传感器由于移动频繁易坏,更换一个传感器要上千元,王龙和工友经过研究发现是风筒传感器中的干簧管易碎,于是就在网上自行购买干簧管并焊接更换,用“几块钱”的小成本挽回了上千元的损失;为悬挂在高处的传感器设计升降装置,一套滑轮、一根绳就解决了攀爬读取数据和排查故障的难题,消除了安全隐患。他的工具包里永远都有从井下捡回来的废旧接线盒和螺丝,“把坏的部件拆掉,再把好的部分一拼接,还能接着用,浪费了多心疼。”不起眼的废旧物料在他眼里都是“宝贝”,他坚持十年在井下“淘宝”并复用,早已成为了一种自觉和习惯。
王龙在工作中还发现,成捆的线圈在使用时经常打结、缠绕,耽误工作进度。他就利用工作间隙练习盘线,一遍遍重复着缠绕、打结、展开的步骤,“失败了再来”王龙就是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一个月后,他在工友面前表演了一回“真正的绝技”,他抓住电缆的一头迅速迅速卷成小圈儿,然后依次螺旋向上对齐缠绕,再自上而下缠绕第二圈、第三圈,最后用两根绑带快速绑在线缆对称两端,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工友们看得目瞪口呆。很快,王龙的“一手绕”盘线法在班组推广,人人练就新技能,不仅彻底解决了线圈打结问题,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龙说,工作中多想一点、多看一点、多走一点、多问一点......这无数个“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只要我们多做一点,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人人皆是工匠。”王龙激励工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