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轮岗进修,“无条件为下游服务”,“外转内”降本增效……一项项“两化融合”的实际举措林林总总。这么多举措能否一一落地见效?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东华水泥公司一探究竟。
“我们将‘立足一个定位、聚焦两个导向、落实三个提升、开展四化建设、实现五个一流目标’的‘两化融合’推进模式全面融入到公司各项工作中。今年一季度,各项指标稳中向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告诉笔者,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得益于“两化融合”带来的新机制、新举措、新成效。
畅通机制夯基础
“张维峰本月积正分37分,位列第一,获得3月份‘精益明星’称号。”近日,该公司熟料事业部烧成车间主任田海洋在班前会上宣读了该车间3月份“两化融合”评价情况。
每月从6S管理、每日一善、岗位创新、标准作业等10个方面对员工进行量化评分、市场化收购,并对排名第一的授予当月“精益明星”称号。这是田海洋从“两化融合”中心学成归来后创新实施的岗位积分制管理。
“自实施积分制以来,员工们将目光对准精益化、市场化,工作热情更高,车间管理效率也大大提升。”田海洋对“两化融合”实践到现场的成效充满信心。
在“两化融合”中心,每季度都会培养2至3名像田海洋这样的“两化尖兵”。轮岗历练后的他们将回到各自工作岗位,成为“两化融合”的实践先锋,为基层带去新思路、新提升。截至4月底,该公司已有4名员工经“两化融合”中心历练后返回一线,让“两化融合”管理在基层发光发热。与此同时,又有2名新人通过层层考核选拔,准备到“两化融合”中心“取经”。
在微信的“东华新火种群”里,员工们会实时上传信息,来分享公司的最新动态。其中,最吸引大家目光的就是精益学堂的课程开展情况。该公司经过科学研究,搭建了文化类、技能类、管理类3大课程模块、10个类别、107个项目的课程体系,组织各单位骨干员工作为内训师,定期开设精益课程进行全方位专业培训。
有多元的知识,有课堂的氛围,有老师给解惑,学习得以事半功倍,也能碰撞出更多灵感。该公司烧成车间组织人员在精益学堂学习时,发现可以通过标准作业组合表工具对设备人机交互情况进行诊断,随即围绕6625皮带机输送能力进行项目攻关。经过3个月的诊断、分析和改善,最终6625皮带输送台时提升15%,电耗降低2%,实现了突破。
正因如此,员工们对精益学堂热情高涨。据悉,该公司每月开展精益学堂50场次,参加培训480人次。他们还选拔优秀骨干、内训师外出学习充电,实现双向赋能,共同成长。
横向联动控成本
作为制造型企业,“两化融合”在成本管理上的优势体现得最为直接。该公司聚焦“供、产、销”全链条发力,让“两化”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今年以来,公司实行供销合并、生产独立,在管控好原辅材料和产成品质量价格的基础上,做好生产成本考核控制。”该公司“两化融合”中心主任刘倩介绍。他们以“价值”为导向,以下游客户价值需求为起点,控制价值链各环节成本,通过价值链整体价值增值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
企业价值的提升需要依靠成本的全面管控。日成本核算体系是该公司正在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他们致力于细化成本核算的颗粒度,由原来的产品级成本细化到要素成本、工序成本,从单纯的制造成本升级为涵盖制造成本及期间费用的全面成本,为成本改善措施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指导。淄博万华分公司专门组织人员对日成本的实时数据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优化原辅材料配比,提高燃煤炉渣用量,42.5及以下强度水泥吨成本降低17.32元,效果显著。
此外,在精益供应方面,该公司做好市场调研,管控好成本的同时,全力保证原材料供应质量。购进炉渣烧失量提高10.9%,水分降低4.2%,砂岩粒度降低6%,物料购进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质量稳定性提升,原料磨台时产量提升2%。今年以来,面对物料紧缺、质量稳定性差等不利因素,该公司始终坚持“质高价不变”原则,重品质、重效率、重成本,以稳定的质量和口碑带动销量的提升。
纵向改善激活力
4月27日,新一轮的“精益示范区”创建标杆被供料车间辅材堆取料机巡检工董志刚摘得。除了全公司亮相表彰外,他和他的团队还获得了10000元的市场化奖励。该公司围绕精益项目、标准作业、现场改善和岗位创新等方面开展多项竞赛活动,每月大约有10万元的正向激励倾向于一线员工。
今年以来,他们坚持用好增量和“五个倾斜”,将预算工资向高科技、高技能、问题解决者、营销岗位和“3D”(脏累险)岗位倾斜,拉开“3D”岗位与其他一般岗位的收入差距,倒逼全员主动学习、主动改善、主动提升。同时,该公司还对改善提升成绩显著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公开表彰,评先树优,大大激励了员工创新创效积极性。
“市场化不仅要用奖金、工资来体现员工的劳动价值,更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员工获得荣誉感。”该公司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张娜说。
激励措施之外,他们还从公司、厂部、车间、员工等四级实施纵向改善,在流程化、标准化、价值化、体系化建设上下功夫,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两化融合”工作清单,按照“四定”原则,牢牢把握“制度、流程、标准、时限、场点”五大要素,重点是将工作中的问题整合,提出限时整改措施,让工作真正做到规范和完善,明确责任,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原燃材料进入公司后,质控中心验收人员不能及时精准验收,导致后期工作滞后。”在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营销管理中心与质控中心碰出了“火花”。类似这样的问题,“两化融合”中心列出了34项。会后,他们都会针对每个问题,联系相关厂部、车间进行对接,一一解答,在各个生产环节、流程上进行优化完善,进一步提高效率。截至目前,已有28项问题改善后通过了下游环节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