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丰厚的人脉资源、更没有光鲜的教育履历,普通人能否成为省级劳动模范?顾生兵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奋斗无声地告诉我们:能!
1994年,一位贵州青年坐上了长途列车,跨越天南海北的长途跋涉,来到了齐鲁大地,一场默默无闻的奋斗历程正式上演……毕业于张家口煤机技校的顾生兵,如今是东华重工兖矿智造公司油缸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从普通人成长为工程师,从车工变成发明家,他先后获得专利10余项,技术革新项目40余项。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研发设计的“矿用单轨液压临时支护”,集井下运输与支护为一身,填补了该项目在国内的空白;设计的 “立式悬挂喷漆工装”,提效3倍以上,年创效愈百万。通过技术革新、工艺创新等手段,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2023年,在山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顾生兵榜上有名,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笃实好学,练就过硬本领
不熟悉的人也许根本无法想象,取得如此成就的顾生兵,并非高学历出身。他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对知识、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当来到工厂成为一名机械加工工人后,技校车工专业毕业的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学识上的压力。生性倔强而富有韧性的顾生兵又重新捧起书本,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钻研机加工理论知识、数控技术,学习Autodesk CAD平面制图、Solid Edge三维建模及机械设计,短时间内,他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
为了练好实操,顾生兵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管是车工、钻工、镗工还是刨工,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有新奇工件,都能把他吸引过去。他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老师傅学习请教,宁肯下班不走,也要学会弄懂。为了检验成绩,他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地市级比赛最好成绩为第一名,省级比赛最好成绩为第三名,在与高手切磋交流过程中,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技能水平。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顾生兵逐渐成长为精通数控加工技术,掌握“宏程序”编程,能熟练运用CAD和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自主机械设计加工的“多面手”,成为领导和同事公认的集技术与技能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担当作为,勇担创新先锋
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不止是个人的,只有服务于企业、应用于生产,才能创造价值。顾生兵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干的。在零部件的加工中,为确保工艺和图纸的技术要求,他总是反复观察琢磨,寻找症结,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对工艺进行合理改进。在普车机加工过程中,铁屑飞溅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以往情况下,每个工位之间只能用铁板隔开,才避免影响其他人员的工作。顾生兵敏感发现了这个缺陷,巧妙设计制作了“普车挡屑装置”,在增加了安全系数的同时,更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该工装已申请专利证书。
2008年,为了解决杨村矿ZY2600液压支架立柱出现的批量渗漏问题,他连续三天赴井下实地调研,不仅找到了问题症结,还建设性的提出了数控车床螺纹定向车削法,不仅解决了立柱渗漏问题,还为今后有相对位置要求的螺纹连接提供了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法,为此发表了论文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仅此一项,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480余万元。
2018年,公司新上了两套喷漆线。在对油缸进行喷漆时,因油缸放置方式的原因,总是造成喷漆存在漏点,需要二次补漆。针对这一情况,顾生兵又设计制作了“立式悬挂喷漆工装”,由支点支撑改为悬挂喷漆,避免了二次补漆问题的发生。2021年,公司承担了全球首套10米大采高液压支架样机加工制造任务,该产品各项指标均超出现有设备的加工能力。他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探索,列出影响因素,并逐项进行试验、改进提升,最终确保了该支架的顺利生产。
传技授业 ,更显责任担当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数控加工人才的需求日增,顾生兵又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为公司培养数控操作工的责任。他以其独特的的教学方式,辅以仿真软件模拟,使学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数控加工技术。近年来,公司以顾生兵的名字命名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有利条件,以顾生兵为首,工作室每名成员分别与2-4名职工签订导师带徒协议,综合考虑职工个人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手把手的带徒弟。每个周末,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办“大师讲堂”,分理论、实践两部分对职工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培训课程受众600余人次,先后带出30多位徒弟,现在都成为了生产骨干。数十名职工在各类技能比武中崭露头角。其中,张鹏、刘玉保获得集团公司第八届车工技能比武第一、二名,张鹏还获得邹城市数控操作工技能比武第一名好成绩,刘玉保荣获“兖煤工匠”荣誉称号;孙卫东、李峰参加全国煤炭系统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技能大赛,获得第六名、第十名的好成绩。
平凡的岗位因创新无止境,人生价值因奉献而精彩。时光荏苒,当年的精神小伙,青丝已变成了白发,现如今的他已经工作了二十九年。在工作生涯里,他先后荣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济宁工匠”、山东省“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周围同事眼里,这些已经是极高的荣誉,足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了。但在他眼里,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正当其时。未来的他依旧怀揣“大国工匠”的梦想,持续完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