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内)
综合消息
高端装备制造

山能重装:“精益管理”赋能改革发展

作者: 朱凤姣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2日

“收入-支出=利润”“精益管理的目的就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8大浪费”……近日,重装集团全面刮起精益管理“头脑风暴”,各级管理人员利用工作之余,认真研读《三精管理》书籍,围绕“为什么要做精益管理、如何推动精益管理、怎么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等,谈“认识”、讲“干货”、拿“对策”、出“实招”,探讨推动精益管理的实践之道。

今年以来,重装集团抓住改革重要“窗口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管理现状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实施精益管理,着力解决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粗放、过程管控不严、效益效率低下等瓶颈问题,强动能、赋新能,打造了一条特色化精益管理之路。

“精打细算”过日子

“目前我们的实体收入整体偏低,‘四金’占用仍然居高不下,经营风险较大……”在山能重装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各单位“一把手”齐聚一堂,深入分析经营指标数据,共商经营管控策略。

今年以来,山能重装立足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以实现扭亏脱困为目标,先后清理退出亏损劣势单位23家,退出10类劣势产品,对现有土地、房产、设备、存货等进行全面摸底,有效盘活资产,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业务,全力止亏减亏。

同时,该集团发挥集团经营管控优势,建立了ERP一体化经营管控平台,完善内部全成本管控体系,推动管控一体化、管理精细化、流程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实现了人、财、物、产、供、销一体化集成管理、协同创效。

以追求安全“零事故”、质量“零差错”、设备“零故障”、效率“零延误”、成本“零浪费”、市场“零缝隙”、服务“零投诉”为目标,山能重装完善生产管理、成本控制、创新创效、市场经营、运营管控5条价值链,分产品、分专业、分类别完善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模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五级市场主体,完善定额、价格、计量、结算系统体系,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统一标准、持续提升,不断优化有利于提高效率的要素,剔除低效无效环节,推动企业管理持续迈向精益化,实现全系统、全过程价值再创造。

“精耕细作”提质效

近日,山能重装成立5个精益生产现场专项督导组,深入各生产现场,针对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生产现场环境差、秩序乱、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开展全面专项督导检查,从最基础的精益生产现场抓起,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随着“账”算的越来越细,山能重装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质量问题返工是最大的浪费,内部流程梗阻是最大的消耗,必须下定决心彻底“根除”。

聚集做精品、提质效,山能重装全面实施生产全流程再制造,绘制价值流程图,建立“精品工区”,打造“一字流”生产模式,运用6S、看板管理等工具,完全“格式化”原有管理和操作行为陋习,提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立质量门、构建和完善以质量预警、停止见证点、停工令等为指导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ERP集成化质量信息管理平台,以数字赋能精益质量管理,坚决执行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杜绝质量返工浪费,保证产品合格率100%。

“我们坚持‘边运行、边完善、边提升’,加快优化各环节流转和审批,有效解决ERP系统运行不畅问题,及时有效地保证生产供应需求。”山能重装煤机业务提升办公室刘方新介绍。仅一台ZY9000/12/23D型液压支架,就有700多个零部件,近40道工艺工序,大到一个结构件,小到一个螺丝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产进度和工期。

为有效解决内部流程梗阻问题,山能重装积极探索生产协同效能发挥新模式,成立煤机业务提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从产品订单形成到交货,系统梳理出生产全流程58个环节,16项制约点,修订完善《物资供应管理办法》《关于规范使用物资采购资金的通知》等多项管理办法,畅通管理流程,疏通管理堵点,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高效生产管理体系,确保工期和质量,保障能源集团高端煤机装备需求。

如今,走进山能重装生产厂区,生产现场干干净净,产品零部件整齐码放,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精益管理成效显著。

“精雕细琢”挖内潜

“我们坚持效益为王,年初与各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加大经营考核力度,以效定薪、效薪联动,实施多维度绩效考核,着力推动发展效率、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三提升,从根本上扭转高成本问题。”山能重装资产运营中心负责人杨军介绍,“在机关,建立KPI个性化考核指标,执行差异化薪酬设计,实现了6000余名职工工资不重样。”

精益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发现和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挖掘一切可以释放的潜力和动力,持续改进,最终实现成本最优、效益最大。

山能重装以“两化融合”为载体,以“两增三降三提升”活动为抓手,对成本构成进行了全面系统盘点,树立“一切成本皆可控”的理念,系统分析成本管理的漏点和出血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内部市场化管理为切入点,导入精益管理思想,用市场机制撬动管理升级。权属7家实体制造企业实施经营多元化试点,10个车间试点承包经营,划小核算主体,实现市场化经营。

成立价格委员会,与市场接轨,提高定额管理科学化水平,执行主要产品“一单一号”成本分析制度,严控无毛利率销售业务。以“亩产论英雄”,从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着手,编制112个工人岗位、877个管理技术岗位说明书,严格执行定编定岗定员机制,今年以来,累计清理离岗人员47人,减少劳务用工39人。

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山能重装充分发挥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以“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绩效指标”为目标,大力开展精益管理改善项目提升行动,并对优秀提升项目进行奖励。今年,有7家权属企业启动“降低产品全成本”精益大项目,预计可实现年化收益2600万元。依托劳模工作室、青工“五小创新”、班组小课堂、党员示范岗等,持续开展岗位创新创效创优,强化职工素质提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开展精益改善项目,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精益管理水平,实现创收创效,还能提高职工参与积极性,形成了全员创效的浓厚氛围。”杨军介绍。领导干部主动深入车间开展精益现场检查,干部职工聚焦生产经营“主战场”,主动找问题、查不足,深挖“创效点”,全员参与精益管理,内部管理初见成效。

“精益求精”做品牌

近日,由山能重装泰安煤机公司自主研制的智能快速定量装车站,克服高原、山口、狂风等恶劣条件,建在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线上,受到客户点赞和好评,成为国内第一套建立在国境线上的装车站。良好的品牌得益于该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不断突破。

今年,山能重装整合内部技术研发资源,加强产学研交流合作,成立技术中心,确定第一批17项攻关课题,编制液压支架“358”参数配置表、刮板机12项制造标准和皮带机设计、高端油缸制造企业标准,重塑技术研发体系,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加速转化。

近年来,山能重装始终坚持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供应商和服务商为目标,积极融入能源集团协同发展格局,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把提质增效和战略发展牢固建立在创新驱动上,通过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和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制约,企业改革发展后劲更足。

去年,山能重装完成82项技术创新项目,征集吸纳各类职工创新建议4405条,奖励44万元,有效畅通了技术创新交流渠道。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带来的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山能重装高端液压支架、皮带机、刮板机等逐步得到客户广泛认可,收获锦旗不断;立式压滤机、智能装车站等产品享誉国内外。权属塔高公司荣登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榜单。

围绕“精益+售后”管控思路,今年3月份,山能重装又上线了“精益售后”系统,汇集了200多个用户,3000余组设备数据,超5万条数据信息,以数字赋能,让数据跑路,加速售后服务问题“新陈代谢”,指导前端产品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用户个性化需求,以精益售后“反哺”市场营销,实现增盈创收。

“我们把精益管理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全员全流程,着力在‘精’上下功夫,提升全产业链条价值创造能力,企业发展质效和内涵不断跃升。”重装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刘玉果表示,“精益管理永远在路上,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为能源集团建设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企业贡献重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