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内)
综合消息
矿业非上市公司

这二十年 我的奋斗故事 | 双欣矿业:历经风雨 终将迎来彩虹

作者: 司莎莎  韩猛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4日

“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煤炭工业文明煤矿”“内蒙古自治区‘双优’工程”“山东能源‘省外创业先进集体’”“煤炭企业先进党组织”“鄂尔多斯市职工模范之家”……一项项荣誉见证西北矿业双欣矿业建成投产11年以来的奋斗历程。

他们的奋斗故事要从2008年开始讲起,11月6日这一天,一群山东汉子,远离家乡,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一条谷底“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辛的省外创业历程。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时间赛跑,用智慧、汗水、豪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创业之歌。

为了尽快完成矿井建设,他们创出了6天时间内完成临时宿舍区10余万立方土回填碾压的惊人之举。为了抢时机,他们在露天30米高的铁塔上架线一直干到了腊月二十三,用实干精神战胜冰冷的寒冬。为了来年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他们用开水搅拌水泥打混凝土,在混凝土中加入防冻剂,沿着梁、柱的外边绑上钢管,用锅炉通过钢管送气来为梁、柱保温。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抓质量、抓进度,历经916天终于迎来了矿井联合试运转,比预定日期足足提前了43天,得到了上级党委和合作方的高度认可。

“建矿初期,真的是一穷二白,全矿上下几乎什么都没有,大家干完活都是吃大锅饭,住板房,用碱水,冒着酷暑和严寒搞建设……”“当时为了赶工期,我们冒着风雪,顶着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安装采煤机,有的人手冻伤了,但是没有一个叫苦的。”每当聊起矿井初建时风餐露宿的情景,第一批创业者们总会有无限感慨,追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苦时光。

据创业者们的介绍,来到省外后,除了对于家乡的思念,最让他们难以忍受是对气候条件的不适应。春秋两季,鄂尔多斯高原狂风一刮,沙尘四起,天昏地暗。建矿初期四处透风的临时活动板房像一把哑嗓子破胡琴“吱吱”作响,在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信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苦中作乐,形象地形容是“老天爷在奏乐,给打发寂寞!”临时住所到临时食堂仅仅50米,但是吃饭前必须先漱口,因为吹到嘴里的沙子实在太多了,一咬牙便咯吱咯吱响,有的人风趣地开玩笑说,在这里天天能补钙!这也坚定了建设者们绿化矿区的想法,为之后建设绿色矿山奠定了基础。

为了改善创业者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自联合试运转以来,该公司坚持以“建绿色生态环保矿井,创安全高效和谐企业”为宗旨,以建设“地下工厂、地上花园、四季常青的美丽矿区”为目标,按照“地面无一平米以上裸露土地”的标准,对矿区进行绿化,绿化率达100%,形成四季常绿,三季鲜花盛开的靓丽景象。对产品仓、煤场、搅拌站进行环保改造,改变煤炭产品储运方式,结束露天煤场的历史。

积极应用智能绿色开采工艺及设备,他们投资近2亿元,完成10大系统50个智能化项目的迭代升级,先后应用变频一体机、永磁变频一体机、掘锚一体机、高端采煤机、选矸机器人等核心设备。矿井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颠覆过去人们对煤矿“脏、乱、差”的传统认知,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实现新跨越。

他们咬定绿色发展目标不放松,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绿色矿山路径和目标愈益清晰,建设步伐稳健铿锵,建设成果更加丰硕。连续8年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安全高效矿井”称号。2020年1月,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2020年12月,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智能化矿山建设示范矿井名单。

心系职工,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在深化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他们聚焦“民情、民心、民声”问题,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办暖心事。从建矿之初的荒凉贫瘠一步步建成如今整洁靓丽的办公大楼、休闲广场、活动中心、职工书屋、健身房等场所,多次升级改造“两堂一舍”环境,不断改善职工就餐、住宿条件,打造出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花园式”矿区。他们还充分发挥企业整体联动效应,不断壮大企业发展软实力,坚持开展“冬送温暖 夏送清凉”活动,定期开展义务缝补工作服、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志愿者入户帮扶活动、爱心捐款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归属感和幸福感,迎来了风雨后的彩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