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矿内蒙古能源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升级战略,完善学研用协同的创新链条,激发和引导创新活力,建设创新研发工作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革新“巧升级” 凝聚合力增效益
“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必须打破传统操作方式,大倾角煤层开采带来了掉顶片帮飞矸、支架及运输机失稳、煤机跑机、工人劳动强度大等多项技术难题,面对多重压力,长城一矿从设备选型、开采方案、工作面状态等方面颠覆创新,用勤劳和智慧保障大倾角工作面实现高产高效。” 长城一矿党委书记、经理李新海说道。
为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该矿提出应用分层开采的创新想法,节约投资2.4亿元,创造效益1.6亿元。这个想法最初提出来的时候,大多数干部职工持怀疑的态度。面对质疑,该矿积极联系科研院所开展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案论证及三机选型配套技术研究,采取压力检测的手段,充分掌握顶板岩石的位移规律。经过前后多次调研和数据的不断完善,最终敲定三机装备。
(大倾角煤层开层现场)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很快便初见成效。将工作面斜长放大,缩小伪倾斜角度到3°- 5°,解决伪顶掉落及煤壁片帮、飞矸风险,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依托智能装备升级,实现支架远距离操作、成组拉架,完成转载机司机、运输机司机岗位合一,每班共计减少岗位工5人,单班生产人员不超7人,大倾角工作面单产创出历史新水平。据了解,该矿除了分层开采工艺,还将完成“采煤机牵引功率”“左右摇臂安装辅助润滑油泵”“液压闸二级防护”“防跑机装置”4项适应性改进,大幅提升回采效率。
按下创新“快进键” 优化工艺降成本
今年以来,新矿内蒙古能源干部职工在全力推进矿井技改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恒坤化工立足化工产业特点,以系统节能、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为抓手,在污水处理利用上做足文章,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发展。“我们通过新增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熄焦水处理系统,对现有生化处理装置进行改造,将污水处理能力由50立方/小时提升到100立方/小时,为焦化项目达产达效满负荷运行和干熄焦项目投运奠定了基础。”恒坤化工党委书记、总经理陈霞说。
(水处理系统)
同时,恒坤化工按照源头治理的原则,采取备煤皮带冲洗水回用、炉顶水封水循环、冷凝液回收、熄焦水回用等措施,减少废水量,通过多项措施,年可节约用水22万吨,节约支出100余万元。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让创新的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企业内部,这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赋能,也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永远有新的发力点。下一步,山东能源新矿内蒙古能源将在矿井水综合利用方面持续“挖潜”,全力加快中心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设备工艺,推进矿井水“零排放”,确保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达到100%,在满足区域各单位工业和生活用水基础上,减少外部取水,预计年可节约资金支出1000余万元。
集聚创意“金点子” 撬动效益最大化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改小革”看似是很小的举措,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优化工艺流程到减轻劳动强度,从降本增效到提高工作效率,“金点子”正在新矿内蒙古能源闪闪发光,“真金子”正源源不断地从“金点子”中涌出。
(改革创新现场)
新上海一号煤矿运输工区将翻沙机就地控制改装为远程遥控一键式启动装置,把现场3名岗位工缩减至2人,每年减少人工成本约9.6万元;榆树井煤矿秉持着“能用不领新、能修不舍弃”原则,对废旧材料实行二次修复循环利用,先后还进行了小型电动机、阀门修复,废旧材料分类回收改造和销子、垫圈自制加工等工作,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损耗;长城一矿将煤机机身与高强锚索线进行软、硬结合,固定煤机对口,不仅避免了煤机对口松动,更增强了煤机对口的稳固性;长城五矿设计发明的锚托盘整形机,只需现场简单的对旧锚托盘进行整形加工,就可实现重复再利用,一块锚托盘按照价格33.52元计算,每月能回收托盘2000余个,每月就可为矿节约材料费用近7万元……诸如此类的“小改小革”不胜枚举。涓涓细流汇成海,每一个“金点子”都为企业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全员创新创效,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能,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创新支撑。”内蒙古能源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肖庆华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