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设备投入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支出,也是成本管控的重中之重。枣矿集团高煤公司设备制修中心坚持以“两化融合”管理为主线,秉持“物尽其用、吃干榨净”的管理原则,持续优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升级投入成本,为推动矿井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扫”除成本漏洞

“2月份以来,共清查设备1600余台次,做到数量清、状态明……”设备制修中心厂房内,职工胡清华一边清查设备,一边向笔者介绍。
只见他拿起手机对着设备上的二维码“扫一扫”,设备基本信息、点检责任人及使用、维修状况等一连串信息立即呈现。这是设备制修中心强化设备精益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该中心坚持以“两化融合”精益管理平台为支撑,进一步升级“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一物一码”的个体监管方式,建立动态资产数据库,形成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益设备管控体系。只要拿起手机轻轻一扫,设备的全流程管控一目了然。
他们高度重视设备现场使用及维护管理,实施设备“包机制”,每台设备挂牌管理,做到专人专机。设备管理员对区队实行包保,每天对包保区队现场使用设备的完好情况以及点检、润滑记录等进行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使用单位整改,并督促回收闲置设备、配件,确保设备健康正常运转。
“自”造降本空间

走进设备制修中心支护车间厂房,负责人王帅正带领着职工研制加工锚索张拉机具。
掘进迎头使用的锚索紧拉机一台5000多元,每年大概需要更换30台,是一笔不小成本支出。王帅就在加工锚索张拉机具上动起了脑筋,带领技术骨干认真研究机械运行原理,利用报废的材料、配件,拼凑出了一台“自主产权”的紧拉机,现已进入调试阶段。
该中心严格按照“能修理的不加工、能加工的不领取、能自制的不外委”的原则,紧盯回收、加工、修复、拆配、再生等环节,最大限度挖掘物资循环利用潜能,达到了一“自”千金的效果。
他们变外购为创造,成立加工超市,自主加工开关车、栅栏等材料、配件。同时,每天到废旧物资处理中心“淘宝”,对回收上井的加工件进行修复、整形后,投入二次使用,废旧工字钢、道轨等不能修复的物资也都成为了他们的加工原料。
变外委为“自修”,构建以综修厂、修理厂、支护车间、众创联盟为主的修旧利废协同模式,积极开展各类自修项目攻关。1月份,他们联合厂家维修测试525变频电机、锂电单轨吊电机驱动轮、高防开关、移动变电站等,节省外委修理费10万余元。
他们还推出“以旧换新、优惠打折”等活动,推动各类废旧物资价值再造,坚决不让一颗能复用的螺丝变成废品。对于无法复用的物资,采取拆解再用、改制加工和残值再生办法,推动废旧物资“再上岗”,做到物尽其用、材尽其能。
“赛”出降本热情

近日,在该公司“夺旗争标”创建活动中,职工朱信念利用创新工作室平台,带领团队开展各类电子插件及语音报警器、电机车充电控制板等弱点元器件的维修,实现节约创效9万余元,被公司评选为“材料成本节支标兵”,大家纷纷为他点赞。
该中心聚焦“个人月度材料节支不低于千元、班组月度材料节支不低于万元”的标准,按照日考核、周评价、月度兑现方式,大力开展“夺旗争标”竞赛活动。在各个车间建立“夺旗争标”竞赛栏,每天公示降本创效情况,利用“互联网+”班组对标可视化管理,让职工及时了解班组、个人创效日清日结情况,真正“把企业当家来经营”。
“我们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降本创效情况与职工绩效紧密挂钩,节约下来的钱都变成了手中的工资,降本增效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该中心负责人刘承虎说。
现如今,开展创新创效、小改小革在设备制修中心蔚然成风,“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就是利润源”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