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人才与机遇的深刻关联。在西北矿业,这句古语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要有识才的慧眼,更要有育才的沃土、用才的胆识。
围绕山东能源“31789”人才战略,西北矿业在夯实传统“引育用留”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生态圈”思维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他们通过搭台子、架梯子、铺路子,为“千里马”铺就起奋蹄赛道,切实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搭台子 一线淬炼 固本强基
“要高度重视育才强队伍建设,对于新入职人员,5年内要完成‘基层区队、机关生产、区队技术员’3个专项锻炼。”西北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业献在季度工作会议上,对强化人才培养,加快人才成长提出要求。
人才成长需“学”与“练”同频,更需“知”与“行” 共振。西北矿业深刻把握 “知行合一” 育人本质,不搞 “纸上谈兵”的空泛培训,紧扣企业生产实际,主动打破学习与生产壁垒,把业务提升、技能淬炼融入工作日常,转移到现场实践。

每周四晚,黄陶勒盖煤炭公司会议室总会准时亮起灯光,“职场夜校”如期开课。
“大家白天遇到的皮带运输机传感系统异常,正好用今天讲的线路排查法拆解,谁来分享下实操难点?”该公司机电副总工程师程智勇为20余名检修班组长分享“如何快速处置井下电气故障”。
程智勇话音未落,皮带工区班长孟凡军便举起了手。他的回答很快引发热烈讨论。在干部职工相互学习中,这所“夜间充电站”已陪伴干部职工走过快40期。课程从智能开采系统操作技能、设备维修疑难问题攻关等,全是一线急需的“硬知识”。
从“夜校充电”转向实践模拟,亭南煤业把培训基地搬到了井下现场。他们利用现有的充填运输巷、回风巷和联络巷,专门为职工打造了集教学、实训、维修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覆盖综采、机电、通防等重点岗位,能同时开展技能训练和技术交流。井下实景环境让职工在“真刀真枪”的氛围中磨炼技艺,真正实现“在学中练、在练中精”。
技能提升不仅需要现场教学,经验传承同样是业务提升的重要途径。杨家坪煤业通过“人人上讲台”,让隐性知识流动起来。
“这些审批手续就像矿井建设的‘通关文牒’,从规划到投产有12个关键环节,每一步材料都不能少、不能错。”该公司二楼会议室,生产技术部宋斌朋通过自制“流程图”,给大家分享矿井手续办理的“门道”。他把分散在多个政策文件里的要求,梳理成清晰步骤,并结合公司实际案例,为大家讲解如何对接部门、准备材料。
“以前总觉得手续办理‘一头雾水’,听宋主任讲完,心里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施工管理部职工李富认真记着笔记,时不时举手请教细节。
通过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每个部门的业务骨干走上台前。机电部电气设备大拿讲解设备维修技巧,地测部门骨干讲地质数据分析,刚入职大学生也站上讲台分享数字化办公小妙招,“隐性经验”变成了全公司“共享财富”。
驾梯子 系统培育 筑基塑形
人才培养不是“一阵风”的短期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长效化”系统工程。西北矿业着眼长远,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人才量身打造成长体系,让新人快速扎根、骨干持续突破,形成“自驱动”的成长闭环。

“从入职时的理论培训,到跟着师傅去项目现场勘查,再到每月的业务考试,公司帮我把成长路径规划得明明白白。”双欣矿业新入职见习大学生孔亮亮,说起自己工作后的成长变化感慨。他口中的“成长路径”,正是该公司综合矿井长远发展,从综合培训“育苗”、导师带徒“壮苗”、考核晋升“选苗”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起人才成长全周期培育体系。
他们搭建“周复盘-月分享-季考核-期满评”的全周期成长闭环,时时关注、记录着人才成长每一步。创新推行的师徒“捆绑考核”,实现了导师激励与徒弟绩效薪酬随考核结果同步浮动,以“利益共同体”模式驱动“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我们根据日常工作表现,将职工优势、短板进行梳理,适合技术岗的就安排项目攻坚,擅长管理的就放到班组锻炼。”双欣矿业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袁智财说。今年已有10名年轻技术人员通过“三苗”机制,走上了项目主管岗位,真正实现“让有能力的人有舞台”。
人才选优与梯队建强,离不开考核的“硬抓手”。西北矿业始终坚持“严考核、硬约束、强激励”的导向,将科学考核与规范晋升机制紧密融合。
邵寨煤业坚持以制度为纲,规范选拔流程,扎实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落地。他们一手抓人员选拔聘用,严格把好“入口关”。一手抓考核结果运用,畅通‘出口关’。通过民主推荐、资格审查、综合考评等多环节,做到凭能力用人才、用实绩比高低、以贡献论英雄,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
该公司已累计调整干部45人次,其中成功选拔8名主管、主办级管理技术人员,为中层管理队伍注入新鲜活力。
铺路子 攻坚克难 双向赋能
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双向奔赴。西北矿业将人才发展与企业战略深度绑定,让人才在重大项目攻坚现场,淬炼成长。
在正通煤业水害防治现场,该公司地测、防治水副总工程师蔺成森和部门同事结合井下实际情况及近期水量变化,对水害治理相关方案进行分析论证。

“矿井长期受煤系上覆白垩系含水层影响,不仅排水成本高,还对安全生产有一定潜在威胁。”蔺成森介绍。为了破解这个技术瓶颈,他们专门与各科研院校组建联合攻关组。部门技术人员跟着专家一起查地质资料、测水文数据,逐个摸清矿井水害治理规律。
“在项目里,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以前觉得高深的理论,现在都能用到实际工作中。”参与攻关的青年干部孙亚岳说。今年他参与的“巨厚砂岩顶板水害立体防控关键技术”项目荣获第四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咸阳分赛二等奖,为周边矿井做好水害防治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目前,正通煤业通过“项目+人才”双培养机制,已有13名技术骨干在冲击地压防治、智能化建设等重大项目中脱颖而出,晋升至关键技术岗位。
天竣公司技术专业队伍也有类似成长经历。为了保障马福川、毛家川项目顺利开工,该公司组织技术专业人员成立调研组,奔赴油坊壕煤矿工程建设现场。通过现场踏勘、技术研讨等,系统梳理出“冻结孔施工”“智能选型”等20余项可复制经验。他们通过开展“调研成果分享会”与“项目复盘会”,迅速将调研成果进行转化与改进,应用于“两川”矿井的初步设计以及各生产系统设计的优化之中,并超前制定多项技术预案,为实现“项目核准即开工”筑牢坚实基础。
将人才锻造置于关键项目前沿,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真本领、增长硬实力,实现了“在攻坚中成长,在克难中成才”良性循环。
西北矿业以“生态圈”思维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 “搭台子”让技能在一线淬炼,“架梯子”让成长有章可循,“铺路子”让价值在攻坚中彰显。不仅让职工在这片沃土上找到成长赛道,更让“伯乐相马”成为“人人可成千里马、企业自有万马奔”的生动实践,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