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整顿职场”仍在网络热议时,西北矿业刘园子煤矿的一批见习大学生,却通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养成系”培养计划,成功实现从“理论新人”到“现场主力”的转变。
不是简单的“放养”,也不是枯燥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该矿精心推行的“导师带徒”专项培养计划。
在普遍担心年轻人“纸上谈兵”的当下,该矿选择主动破局,摒弃“一锅烩”的传统培训方式,推行高度定制化“导师带徒”机制,通过“一人一策”的精准培养模式,师徒情谊在井巷深处扎根,技能传承在实战中升华,被学员们亲切地称为“职场最快上岸指南”。

(刘园子煤矿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党建培训活动现场)
每一位新入职的大学生都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工匠”和“刀法”。为此,该矿做足“匹配”功课,通过深入分析每位大学生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与发展潜质,同时紧密结合岗位实际需求,精心遴选出一批不仅技术过硬,且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技术骨干,担任“养成系导师”。
这种“精准匹配”确保了导师能教到“点子上”,徒弟能学到“心坎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本质转变,为新员工的快速成长铺设了“快车道”。

(刘园子煤矿绞车维修班长薛杨向王蒙蒙讲述提升机PLC控制系统)
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和深邃的井下巷道。在这里,导师们奉行的不是“PPT教学”,而是“把手教、现场练”的实战哲学。
绞车维修班长薛杨作为王蒙蒙的指导老师,带领他开启了一场关于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深度探索之旅。PLC控制系统、安全回路、信号联动……这些在课本上略显抽象的名词,在薛班长的现场拆解、参数调试和案例复盘中被瞬间激活。王蒙蒙不仅学会了“系统怎么运行”,更理解了“系统为什么这样运行”。学习的最高潮,是他亲手操作副井提升机,独立完成罐笼换层与人员提升任务,实现了从“旁观者”到“操作者”的关键一跃。

(刘园子煤矿技术员冯强带领大学生彭凯学习各重要岗位供电系统图)
该矿技术员冯强则为徒弟彭凯设计了一套“井下机电系统全流程沉浸式体验课”。从主运输皮带到罐笼系统,再到井下变电站,彭凯在冯强的带领下,不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而是深度参与设备巡查、故障修复、数据整理。他学习辨识煤矿供电系统图纸上的每一个符号,尝试编写一份份严谨的施工安全措施,亲身参与现场的隐患排查。10次井下巡查、86条生产数据整理、3份施工措施撰写……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彭凯从书本理论到现场实践的坚实脚印。他坦言:“冯师傅不仅教我‘技’,更教我‘道’——那种对安全负责、对设备敬畏的‘机电人担当’。”
如今在刘园子煤矿,“导师带徒”已不仅仅是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更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薪火相传的良好生态。它让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找到了快速融入和提升的捷径,也为矿井注入了充满朝气与潜力的新生力量,真正实现了个人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