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新疆煤化工的 “炼才记”

作者: 胡壮壮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新疆能化新疆煤化工创新升级“导师带徒”培养模式,构建“全流程赋能、精准化育人”的多维度成长体系,通过“组织+保障”“培训+实践”“体系+考核”三措并举,破解青年员工成长瓶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三导师”护航:织密成长“保障网”

“以前只知道跟着师傅学技术,现在职业导师帮我规划了3年晋升路径,生活导师还会主动关心住宿问题,感觉成长方向更清晰了!”新入职大学生蔺背卷的感慨,道出了新疆煤化工“导师带徒”的核心优势。

该公司为每位新员工配备“职业导师+专业导师+生活导师”三维指导团队:职业导师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担任,聚焦职业规划与发展通道设计;专业导师选拔车间负责人或顶尖业务骨干,传授岗位技能与实操经验;生活导师由车间主要负责人兼任,提供生活关怀与心理疏导。2025年以来,已为11名高校毕业生匹配“三导师”组合,召开专题座谈会,铺设从入职到成才的“暖心通道”。

同时,该公司设立专项经费并专款专用,建立“一人一档一规划”机制,为39名大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实施全周期跟踪管理,确保“培养有目标、过程有记录、成效有评估”。

“多平台”赋能:搭建成才“练兵场”

“跟着陈前师傅学技术,不仅能参与现场难题攻关,还能通过‘干部上讲堂’系统学理论,现在我也能独立处理设备故障了!”电气车间职工张振的成长,是公司“实践+培训”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

该公司依托“小白杨”人才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劳模工作室”等平台,打造“订单式培养”体系:通过“干部上讲堂”开展理论授课23场,组织“每月一考”检验学习成效,举办技能比武、自主改善等实践活动16次,推动青年员工“学中干、干中学”。2025年以来,8个工种66对“师徒组合”在技能比武中获奖,27名80、90后青年干部走上管理岗位,19名骨干人才被输送至烯烃重点项目,实现“培养一批、成才一批、输送一批”的良性循环。

电气车间陈前作为“双料导师”,既承担后备干部培养任务,又带领徒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其指导的5名徒弟已成长为车间技术员、班组长,团队荣获“新疆能化工匠”“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成为师徒共进的典范。

“硬考核”托底:激活育人“驱动力”

“导师带徒不是‘软任务’,而是与业绩硬挂钩的‘责任状’。”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李颖介绍。

该公司构建“三维考核体系”,将导师业绩与徒弟见习期满考核结果、大学生培养目标双重挂钩,每季度开展阶段评估,动态优化培养策略,确保“培养一人、合格一人”。

此外,该公司制定《优秀大学生培养方案》,推出“3333”专项培养计划:实施“小白杨”成长成才、“基石工程”、优秀大学生培养“三项计划”,配套挂职轮岗、专编专岗、导师带徒“三项制度”,强化技能、技术、管理“三支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各岗位“三级人才梯队”,为青年员工绘制从“职场新人”到“岗位专家”的清晰成长路径。

从“传帮带”到“精准育”,新疆煤化工以“导师带徒”模式打通青年成长“最后一公里”。下一步,新疆煤化工将持续完善“青蓝工程”常态化培养机制,让“师徒结对”成为人才孵化的“孵化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储备更多“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青春力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