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杨村煤矿坚持“向管理要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精细为方法的提质增效之路,不仅为矿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点燃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让矿井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持续焕发新活力。
市场机制激活一池春水,职工干劲更足
“以前干活看指令,现在干活看市场!”该矿通防工区职工张东峰笑着说道。杨村煤矿将市场化运行视为激发内生动力的“金钥匙”。
该矿提高市场化工资占收入比重,除安全绩效和津补贴外,所有收入全部纳入市场化核算,严格推行“班清班结、区队公示”制度,材料费、电费、租赁费等各项成本都被纳入严考核、奖节罚超的硬框架,用市场力量倒逼每个单元都成为成本控制的“铁算盘”,让工资单变成“明白纸”,职工的每一分付出都能通过市场化工资得到及时体现,干劲更足了。
根据公司2025年政策动态调整工资指导线,优化市场化工资结构,创新推出“整体承包”经营模式——对通防工区和地面结算单位,按照缺员人数的2/3给予补贴,累计优化人力资源46人,月节约人力成本9万元以上,既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又巧妙缓解了矿井“用人渴”。
创新舞台汇聚全员智慧,点滴改善创实效
在杨村煤矿,职工的智慧在细节中闪光。一场“人人皆可创新、处处皆有突破”的头脑风暴正蓬勃兴起。职工们紧盯生产痛点,将日常难题转化为创新课题:掘进工区“一站式运输”项目,有效解决了支护材料混装造成的翻车、外抽物料、重复卸车等人力浪费问题,同时降低了挤伤、压伤风险;生产服务中心“风水管道法兰密封垫快速更换装置”项目,有效解决了风水管路更换密封垫困难的问题,并通过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审核。该矿通过“自主改善平台”搭建创新舞台,设立“金点子”孵化专项资金,让职工从“旁观者”转变为“创效者”。
无论是废旧锚杆的再生利用方案,还是风水管路压力监测系统的优化,每一个创意都经过严格评审与落地转化,形成“创新—实践—推广”的良性循环,为矿井注入持续发展动能。截至8月底,全矿共实施90多项自主改善项目,从优化操作手法到改进工艺流程,点滴创新汇聚成150余万元的实实在在效益。
精细管理筑牢成本堤坝,物尽其用见真章
杨村煤矿坚持“每一分钱都要花出最大价值”。物资管理从“粗放式”转向“绣花式”。杨村煤矿将物资管理视为节支增效的关键环节。通过“提报+审核+复核”三级计划提报模式,材料计划准确率高达95%以上,从源头上杜绝了“买了不用、重复采购”的浪费现象。通过战略储备与错峰采购,仅在电缆、防灭火材料上就省下43万元真金白银。依托“干将”仓储管理系统,每一件材料的领用都实现了从计划到结算的全流程线上追踪,透明化管理让物资使用无处“躲藏”,今年以来,盘活材料物资440万元,库存周转率提升83%。在废旧物资处置上,创新实施“三场三控”机制:现场分类存放、过程视频监控、计量电子管控,确保资产处置阳光运行、颗粒归仓,截至目前节省新购材料成本约527万元,真正实现了“废品不废、价值回归”。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