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是全年目标任务的“决胜期”,杨村煤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牢安全底线,以“实”打底,以“智”赋能,以“降”为要,念好“安全诀”,精准发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完成全年安全生产任务目标提供保障。
以“实”打底 拧紧“安全阀”
该矿始终将安全挺在前面,以“安全生产管控提升年”为主线,层层压实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制、业务部门保安责任制、职工岗位安全责任制“三大责任”,秉持“责任全覆盖、监管无空缺、隐患零容忍”原则,推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化、岗位化、具体化。强化零星工程、单人单岗作业人员管理,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力度,保障安全措施落地见效。建立“风险清单+隐患清单+整改台账”闭环机制,全面清查风险点、整治顽瘴痼疾。组织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开展通风系统大排查,坚持安全大检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突击检查“不断线”,薄弱地点、特殊时段、重点人群及薄弱环节管控“不松劲”。
持续深化“全员素质三年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管理人员专题考试、重点岗位人员实操考核、“安全大讲堂”“总工程师大讲堂”等培训及考核。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新版《煤矿安全规程》,规范职工安全行为,举办安全培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提升全员安全素养。常态化开展“每周一案”警示教育,通过“警示连连看”形式敲响安全警钟,组织“百灵”宣讲队开展安全知识宣讲,拧紧全员安全“思想阀”。
以“智”赋能 激活“智慧脑”
14个运输岗点的实时画面、28台运输设备的运行参数、154组道岔的转向……在该矿运输集控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井下16台电机车便能按最优路径完成自动编组发车。
面对运输任务碎片化挑战,该矿创新“运输需求智能匹配系统”,通过分析运输记录、构建多维度匹配模型,实现不同单位运输任务的“拼单配送”,车辆满载率由67%提升至89%,月均减少空驶里程1000公里。同时,入井物料实行“电子身份证”管理,运输准确率提升至99.8%,设备健康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设备完好率从92%跃升至98%。
针对井下架空乘人装置安全保障需求,安装专用钢丝绳制动装置。若钢丝绳速度发生异常,装置立即进入“闪电式”工作模式,2 秒内完成智能联动制动流程,确保制动距离稳定控制在 3 米以内,为架空乘人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为井下7大专业安装“电子眼”160台,实现实时跟踪监测、自动预警,对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状态进行全流程、无缝隙、多维度24小时在线监管,实时预警异常工况,借助数字化传输实现自我诊断、分级报警等功能,高效排查安全隐患,为安全生产筑牢坚实的“数字防线”。
以“降”为要 算好“效益账”
该矿以“两增三降四提升”为抓手,严格落实降本增效“八项硬措施”,树立“省下的就是赚到的”理念,从细节处降耗、于点滴中节支,广泛开展修旧利废、节支降耗、深挖内潜等活动,制定零废弃、零浪费、零闲人“三零”管理机制,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的良好局面,让降本增效热潮持续升温。
通过强化预算管理、严控非生产性支出,拓宽修旧利废、存量盘活、内部竞标等创效渠道,构建“自主造血”长效机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成本“瘦身”、效益“增重”。
按照“六精六提”管理模式,完善精益管理体系,以市场化、精益化为抓手,强化废旧物资管理,“有旧不领新”成为全员自觉行动,从废料堆里“淘宝”已是工作日常,回收复用理念贯穿生产全程。
同时,对架空乘人装置远程集控进行升级改造,精准定位、行程追踪、信息采集等功能实现“一键设定”,井下运输智能化升级,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20万元。
7月份,该矿修旧利废超计划完成2万余元。截至8月底,累计盘活物资420余万元,库存周转率提升55%。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