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巷道深处,皮带机运转的轰鸣声在巷道里回荡。鲁西矿业王楼煤矿机运工区皮带维修班的维修工们正蹲在二采皮带机旁,借着防爆灯的光亮检查托辊轴承,指尖蹭到的油污早已成了工装的“底色”。
这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十年间,这个班组处理过的故障能编出一本手册,修复的旧零件能堆满半个仓库。在“度危求进”“逆势突围”“合力共创”成为矿区上下行动指南的当下,他们深知:每台皮带机的平稳运转,都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底气;每个维修岗位的坚守,都是破局突围的支点。
度危求进:于细微处寻生机
去年冬天,井下七采皮带机突然“罢工”,拆开滚筒,磨损的轴承只剩钢壳。这次停机导致原煤输送中断12小时,直接损失超10万元。复盘会上,工区区长马伟海将磨损的轴承摆在桌上:“这不是意外,是我们对‘小异响’的纵容。”
这句话如重锤敲在众人心上。翻阅近半年的巡检记录,大家发现早在半个月前,就有工友在日志里写下“七采机有杂音”,却因“生产任务紧”被搁置。矿上组织的成本核算更让他们心惊:仅皮带系统,每年因突发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就达60万元,轴承、胶带等耗材支出占工区总预算的40%。
“原材料涨价是危,但设备完好率提升10%就是机;市场波动是危,但维修效率提高20%就是机。”王楼煤矿党委书记、董事长、矿长王桂利在工作会上的话语点醒了大家。他们开始用“显微镜”看问题,发现80%的轴承磨损源于注脂不及时,70%的胶带撕裂是小块矸石持续撞击所致,60%的托辊卡阻则因清理不彻底。这些日常的“小疏忽”,正是拖垮成本的“大窟窿”。
如今,班组推行“三色预警”制度:红、黄、绿标签分别标注设备状态,红色必须立即修,黄色24小时内修,绿色每周复查。上个月,通过“黄色预警”及时更换1号机轴承,避免了可能导致5万元损失的停机。在油污与煤尘中,他们明白:度危求进不是坐等风停,而是学会在风中补好船帆;危机就像皮带跑偏,漠视它是拦路虎,矫正它则是提升管理的契机。
逆势突围:以巧技啃下硬骨头
对维修班而言,“突围”就是把“老大难”变成“增效点”。攻克“胶带接头频繁开裂”的顽疾,是他们的骄傲。
皮带接头是输送线的“咽喉”,承受着千吨原煤的拉力。以往,接头开裂要么换整段胶带,成本1.2万元;要么用金属卡子临时固定,寿命仅15天。去年夏天,老班长带领大家在废料堆“淘宝”时,发现一条报废胶带的接头虽开裂,但基层帆布完好。“能不能像缝衣服一样补补?”这个想法催生了“阶梯式补胶”技术。
他们联合机修厂反复试验:将开裂处打磨成45度“阶梯状”,涂特制胶水后,用加热板在85℃下加压固化2小时。前五次均告失败,要么温度过高使胶层碳化,要么压力不足出现气泡。直到第七次,才找到“温度85℃+压力0.3MPa+固化2小时”的黄金参数。
这项被称为“皮带缝合术”的技术,效果显著:接头寿命从15天延长到90天,单次维修成本从2000元降到300元。今年一季度,仅此一项就节省费用5.8万元。他们还发现不同地段的磨损规律:上山段胶带磨下表面,下山段磨上表面,据此调整托辊角度,使胶带平均寿命延长30%。
这些“土办法”藏着大效益:用废旧钢丝绳做的“防撕裂网”,成本30元却能挡住大块矸石;报废液压管改造的“注脂器”,比外购工具省80%;摸索出的“错峰维修法”,利用生产间隙集中检修,让停机时间减少40%。正如老班长所说:“维修工的手,既能拧螺栓,也能算细账。”
合力共创:聚众力筑牢运转线
二采胶带机尾给煤机淤煤,维修班赶到时,七采的工友已扛着铁锹清理积煤,调度室在远程监控参数,连皮带巡检工都带着工具赶来。原本需要5小时的抢修,3小时就完成了。
这在三年前难以想象。那时,维修班觉得“皮带的事该我们管”,生产班认为“坏了找维修”,往往耽误事。如今,工区推行“设备联产制”,将皮带运行效率与各班组奖金挂钩,大家真正拧成一股绳。
工区的“降本积分榜”也激发了众人干劲:修复旧托辊得2分,减少空转1小时得3分,提一条有效建议得5分。积分可换劳保用品、优先选休班。现在,从井口的“人走机停”到仓库的“零件共享”,从老工人的“金点子”到新徒弟的“小建议”,每个人都在算“成本账”,当“主人翁”。
看着满载原煤的皮带机缓缓爬升,维修工们想起矿长的话语:“机运工区是矿山的血管,你们就是护血管的人。”在他们心中,度危求进是在煤尘里保持清醒,逆势突围是在扳手起落间打磨智慧,合力共创是在协作中凝聚力量。
他们或许写不出华丽的报告,但能让每条皮带平稳运转;或许讲不出高深的理论,但能用沾满油污的双手算出降本的答案。因为他们懂得:企业的突围之路,就在眼前的每颗螺栓、每块胶带、每滴润滑油里。风再大,挡不住转动的皮带;雪再厚,埋不了前行的脚步。千万个岗位的微光汇聚成火炬,定能让这条“黑金动脉”载着企业闯过难关,驶向更光明的未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