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伊新煤业:“小白杨”育才工程炼就边疆煤海“青”力量

作者: 黄纤纤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4日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著名的军旅歌曲《小白杨》,传颂着中哈边境线新疆塔城地区小白杨哨所的故事,象征着忠诚坚守、坚韧不拔、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是新疆这片热土上特有的精神标识。

在新疆能化伊新煤业,也有一群迎风挺立、逆势成长的“小白杨”——他们就是奋战在边疆煤海的青年职工们。为培育好这些“新苗”,伊新煤业认真贯彻落实山东能源“31789”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创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培养体系,让青年人才如“小白杨”般茁壮成长,为企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沃土扎根:三位“引路人”暖心领航

初入职场的迷茫如何化解?伊新煤业为每位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配备了三位特殊的“引路人”。

该公司打造“园艺师”带“小白杨”的导师带徒模式,为每名新入职毕业生配备职业、专业、生活三位导师。职业导师由公司党委组织部负责人担任,负责帮助新入职毕业生量身定制职业蓝图;专业导师由实习部门负责人担任,手把手传授业务技能;生活导师则由实习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从衣食住行到思想解惑,全方位解决新人的后顾之忧。通过导师带徒制度,实现思想上引导、工作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为新职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导师与见习生要签订导师带徒协议、见习培养计划和安全包保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和培养目标,这签下的不仅是协议,更是一份承诺和关怀。”伊新煤业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建介绍。

这套“多对一”的导师带徒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结对40余对师徒。岁月流转,薪火相传,不少当年的“徒弟”已成长为管理骨干,挑起了企业发展的大梁。

2018年入职的毕业生陈明值便是生动例证,入职4年后,他迅速从一名新兵成长为技术骨干,如今全面负责通防工区技术管理和党建工作。“这些年多亏了师父的教导,”陈明值满怀感激,“他不仅手把手教我‘硬本领’,更用严谨作风和奉献精神为我树起了‘引路灯’。”

拔节生长:一线“练兵场”淬炼真功夫

“真本事是干出来的。”伊新煤业把基层一线作为最好的“练兵场”,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岗位需求,为新入职毕业生量身定制实习方案。

他们将新入职毕业生们安排到对口岗位见习,深度融入业务流程,特别是生产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在一线岗位历练至少6个月。同时,鼓励非生产专业人员主动沉入一线接受锻炼。

“这一年,从图纸到现场,从理论到操作,我才真正读懂了‘煤矿’这本书。”伊新煤业2024年新入职毕业生张勇臣深有体会,凭借着踏实的工作作风,他在今年的见习期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

该公司还注重培养工匠型人才,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实战平台,搭台架梯,激励年轻人精进技艺、勇攀高峰。依托“小白杨”青年创客中心,经验丰富的骨干“园艺师”带领着充满干劲的青年“小白杨”,聚焦生产难题痛点,开展技术攻关和“五小”创新活动。

“看到自己参与的小革新解决了现场问题,特别有成就感!”伊新煤业生产技术部副部长王兵生说。这位95后青年骨干积极投身创新工作,先后主导完成10余项创新课题,为矿井安全生产贡献了积极力量。

像王兵生这样的青年人才不断涌现。近3年来,依托创客中心先后完成重大课题5项、一般性课题15项、小改小革465项,取得41项专利,不仅助力矿井突破技术瓶颈,更培养了一批青年创新尖兵。

茁壮成林:“344”体系绘就成长图景

青年人才需风雨历练,更需成长平台。伊新煤业精心构建“344”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为不同志向的青年描绘清晰的成长路径。该体系包含“大众化培养、专业型培养、精英型培养”三阶段培养计划,以及“青年管理人才、青年技术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青年政工人才”四条培养路径和发展路径,全面畅通各类人才的晋升通道,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这里,青年职工无论想钻研技术、精进技能,还是从事管理或政工工作,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伊新煤业党群工作部部长、工会副主席、团委书记付亚东表示。

同时,该公司从优化能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入手,实施“双讲堂、双轮岗、双挂职、双角色”四双提升机制,加速年轻干部成长步伐,不断优化人才梯队。

如今,伊新煤业这片人才沃土已绿意盎然。90后管理技术人员占比达34%,成为企业发展中坚力量,更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1名、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1名。同时,为新疆能化及各兄弟单位输送人才36名,成为了新疆基地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这片热土上,青春的理想与企业的期许交织共鸣,谱写着动人的奋斗乐章。伊新煤业正用实际行动,持续浇灌这片青年人才的沃土,让青春力量在边疆煤海深深扎根、茁壮成林,为企业发展和能源保障贡献不息的青春力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