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下井一定要注意安全!”在石拉乌素煤矿电教室,职工小李的女儿攥着父亲的衣角轻声叮嘱。这个暑假,60多名来自山东本部的职工子女跨越千里来到大漠深处的石拉乌素煤矿,一场以亲子心理课堂为核心的关爱活动,让驻外职工与家人在心灵互动中消融隔阂,让“家”的暖流在天骄圣地的矿山浸润心田。
心理课堂:打通亲情的“最后一公里”
“常年在矿上,孩子跟我打电话都没话说,暑假带过来又怕耽误工作。”掘进二区职工小张的困扰,是矿工会前期调研时听到最多的心声。针对驻外职工“聚少离多缺沟通、相处不知如何聊、管教孩子摸不着头绪”的共性难题,石拉乌素煤矿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队,量身设计“认识情绪”“理解职业”“有效沟通”三阶专属课程,用专业方法破解亲情隔阂。
“请用颜色画出你心中的爸爸。”在“情绪小怪兽”课堂上,孩子们的画笔勾勒出最真实的心声:有的画了“黑色的爸爸”,理由是“爸爸经常批评我”“爸爸天天说忙,他不陪我玩”;有的涂出“金色的爸爸”,因为“爸爸买的玩具会发光”。心理咨询师逐幅解读画作时,掘进一区职工张超盯着女儿画中“背对着自己的小人”,突然红了眼眶:“原来她哭闹不是任性,是想让我多看看她。”
“煤矿工人就像地下的光明使者。”在“职业认知”环节,电子屏播放着职工们井下作业的真实画面——安全帽的灯光划破黑暗,液压支架缓缓升起,割煤机转动煤流涌动……。孩子们戴上安全帽,模拟体验安监员排查安全隐患、机修工检修设备。职工小王的儿子扮演完“小矿工”,突然立正敬礼:“爸爸,你戴安全帽的样子真帅!”这份突如其来的理解,让在场的职工们眼眶发热。
到了“有效沟通”环节,心理咨询师教孩子们用“我句式”表达需求:“爸爸,我想让你陪我玩十分钟”,而非哭闹撒泼;教家长们蹲下来倾听,用“你刚才是不是想……”回应孩子的情绪。当平时沉默的职工小周试着对儿子说“爸爸上次骂你是不对的”,孩子突然扑进他怀里——这个拥抱,他们等了整整两年。
学能拓展:在互动中看见彼此
心理课堂之外,“亲子共学营”成了情感升温的催化剂。《专注力训练》课上,“舒尔特方格”游戏里,职工们看着孩子专注数数字的模样,才发现平时总说“作业拖拉”的小家伙也有认真的一面;“正话反做”游戏中,当职工小李被女儿指挥得手忙脚乱时,突然明白“原来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被认可”。
《沟通小达人》课堂上的“角色扮演”让职工小刘印象深刻:儿子扮演“爸爸”时,学着他的样子眼睛不离手机,和平时的语气说“去、去、去,一边玩去,爸爸忙着呢”,稚嫩的模仿让他脸颊发烫。而在“王婆卖瓜”环节,平时内向的职工女儿涨红了脸说出“我会帮妈妈叠衣服”“妈妈不舒服时,我会照顾妈妈”,台下的矿嫂们眼中已是泪光点点。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成长,比任何奖状都更触动人心。
家的延伸:让矿山成为心灵港湾
井口的“童心嘱安全”活动里,孩子们把画着安全警示的手绘包塞进爸爸怀里;食堂特意准备的“亲子套餐”里,糖醋排骨的酸甜裹着山东口味,本地炖羊肉则带着内蒙的醇厚。这些细微的安排,藏着矿山对职工的贴心考量。
“他爸驻外6年来,第一次带孩子来参加活动,看着他追着爸爸问井下的事、下班后一家人来球馆打球、一起参加亲子运动会,突然觉得一家人的心贴得好近,石拉乌素煤矿真的很温暖。”张师傅的妻子在反馈表上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职工家属的心声。这份温暖,是石拉乌素煤矿“暖阳”家园建设的生动注脚:矿嫂安全帮教进家庭,用亲情织密安全网;节日里的免费暖心牛肉汤,让关爱渗透到三餐四季;金秋助学、大病救助,把帮扶做到职工心坎上……而如今的亲子心理课堂,更将这份关爱延伸到“心灵层面”,让“家”的概念突破地域边界。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写着“爸爸加油,我等你下班”的纸条,小心翼翼塞进职工的口袋。这些稚嫩的字迹,成了职工们下井时最踏实的力量。在石拉乌素煤矿,这样的温情时刻从未间断——它让远离家乡的职工明白,煤矿不只是出煤的地方,更是能安放牵挂、温暖心灵的“家”。
当宿舍里的欢笑声透过明亮的窗户,当职工们带着孩子的叮嘱走向工作岗位,这份“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的凝聚力,正化作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大漠深处的石拉乌素煤矿悄然生长、绵延不息。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