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检多走一步,隐患少留一个;操作多精一分,效益多增一成!”
“干好自己的工作,站好每一天的岗,尽出最大的力”!
“保安全、稳运行、降成本、增效益,哪一样都得靠双手拼出来!”
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煤炭化工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荣信化工锚定全年经济奋斗目标,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精益化为抓手,全面激活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扭亏增盈、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性,以干事创业的“火辣”热情,直面市场“寒冬”挑战。
工资怎么挣?薪酬分配与担当实干挂钩!
产量是工资的根本保障。荣信化工班组实行市场化工资成本核算,将班组模拟为独立经营单元,通过清晰核算其“收入”(产出价值)与“成本”(人工、材料、单耗费用等),将班组成员的最终工资总额与核算出的“利润”(收入-成本)直接挂钩。
每天生产结束,全体员工都可在控制室市场化工资信息栏里查阅本班次工资情况。大家相互对比、相互竞争,形成了稳产增效的积极氛围。
这种机制在倒逼班组主动关注效率提升、成本节约与价值创造,实现从“被动领工资”向“主动挣工资”的转变,激发基层活力与效益意识,将班组效益与员工收入紧密联系,形成了“生产越稳定+班组效益好+员工收入高”的良性循环。
同时,该公司推行三级预算成本考核体系,对生产车间实行“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的政策,鼓励各班组优化人员组织、精益生产管控。员工岗位分为A、B、C三个等级,根据定期学习考试、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划分,每个岗位市场化价格逐级递减,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避免了“大锅饭”现象,激发了员工学技能、练本领、创效益的积极性。
该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范留峰解释道:“没有效益增长就没有工资增长。我们的薪酬分配坚持与效益同向变动,确保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效益怎么提?技改创新赋能收入增长!
创新是度危求进的强大动力。在荣信化工,“创新”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位职工血液的行动自觉。公司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结合自身岗位,充分挖掘化工装置潜力并加大考核激励,将技术创新与个人薪酬紧密挂钩,形成了“技高者多得、创效者重奖”的良性循环。
“以前总觉得工资是公司发的,现在明白了,工资其实是我们自己挣出来的。”仪表车间技术员小刘告诉记者,“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我们的每一项创新都能在工资中得到体现。上半年我参与的一个自主改善项目,为公司节约费用200多万元,公司对我进行了重奖”。
“这种机制让我们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从被动执行变成了主动思考”。
如今在荣信化工,下班后实训基地亮着灯、交接班室讨论技术难题、微信群里分享创新点子已成为新常态。今年以来,该公司精益改善项目71项,职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2821项落地见效,累计创效945万元,真正实现了“小改进”撬动“大收益”。这种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正在持续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瓶颈怎么破?群策群力持续克难攻坚!
乙二醇产品作为荣信化工经营增效的“主力军”,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乙二醇产品产量创效能力?
“DMO加氢催化剂运行寿命短”是制约乙二醇稳产高产、质量提升的难点问题。
“每一名职工就是一个市场,每一道工序都是影响收率控制的关键点”乙二醇车间副主任王志强表示,“我们针对乙二醇生产过程中副产品较多、透光率不高等‘卡脖子’难题,成立乙二醇车间工作专班,开展专项课题攻关,详细观察乙二醇加氢催化剂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运行指标,稳定乙二醇系统生产负荷,减少‘波减停’发生”。同时,该车间严控乙二醇精馏运行指标,优化助剂补入方式,在保证透光率前提下,减少副产品采出,提高乙二醇收率和产品质量。
在四月的系统检修中,乙二醇车间先后完成加氢反应器、硝酸还原塔共计10台设备催化剂更换。特别是在加氢B系列催化剂装填过程中,创新采用两种型号催化剂搭配使用、分段装填的方式。系统开车后,加氢B系列催化剂活性表现明显优于A系列,为后续高产打通“血管”。“以前觉得按规程操作就行,现在每调整一个参数都关系收率。”乙二醇车间操作工赵师傅巡检时说,“上个月车间因高产拿了绩效奖,我的工资单增加了800元,这是大家伙用奋斗挣来的。”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