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庄煤矿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通过建机制、育新人、搭平台,推动全员创新创效,用智慧点亮发展新篇。
产改潮头立:构建“人才培育”的密码箱
近年来,兴隆庄煤矿探索搭建起育、选、评、用、树、惠“六位一体”职工建功立业“金舞台”,坚持以比代练、以练促学,常态化开展技能比武,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不断培育“一专多能”技能人才,形成了“人才迭出、梯次衔接”良好局面。
2011年,高兴亮带领团队琢磨采煤机改造,如今他的工作室“创新成果展示墙”记录着56项国家专利、470余件创新成果,见证了从“一人创新”到“全员创客”的转变。
老党员郭金陵是一名“信仰播种者”,他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产业工人的论述。经过不断的努力,郭金陵带领着班组职工屡创佳绩,优化后的提升机由原来提升周期的85秒提高到现在的81秒,别看这短短的四秒,一年增加提升能力就达37万吨,增产效益高达1亿多元。在副井单罐电控系统改造时,带领班组攻克难题,深夜在大师工作室为青年职工讲解PLC控制器原理,只为传技艺、育新人。
每有新的先模诞生,这个矿工会都派专人上门挂“光荣牌”,让“劳动光荣”成为可见的荣誉。这种“礼遇”在兴隆庄煤矿已形成一种“工匠生态”。2017年,高兴亮被评为大国工匠,家里的“光荣牌”被父亲擦了又擦。如今,他的徒弟王小波也戴上“大国工匠”奖章,师徒共同站上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赛领奖台,诠释着“工匠精神代代传”。
创新涌春潮:激活“全员创客”的能量场
这个矿自建成投产以来,有500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在安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先后完成公司级科研项目300多项,涌现出省部级及以上高端人才32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9人,山东省(齐鲁)首席技师3人,高技能人才熠熠生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被评为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
这个矿每年评选表彰“六十佳”班组长、开展班组长论坛、到青岛一汽公司交流学习等活动。创新推行“两员一库”管理指导机制,专设基层“创客引导员”和矿“项目评价员”,分别对职工创新创效、获奖成果、产生效益和推广应用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动态跟进和评价指导,深化成果验证推广。
在这个矿大国工匠实训基地,“提升机模拟训练台”就是由郭金陵师傅设计,不仅能够解决实际训练难题,还服务于全国煤炭系统比武赛事,成为行业标杆。高兴亮的“望闻问切故障判断法”,将采煤机故障处理时间从3小时压缩到40分钟,被编入培训教材。徒弟王小波在此基础上创新“液压系统故障快速排查法”,成为矿井安全生产“双保险”,他发明的“电牵引采煤机专用二次负压降尘装置”使工作面粉尘浓度降低60%,年节约50余万元,荣获“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优秀创新成果奖”。
人才成森林:培育“技能尖兵”的成长链
在兴隆庄煤矿,有三条成长路径——比武练兵、阵地育才、通道畅通,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王小波的“大国工匠”之路就是始于比武。2016年,他在原兖矿集团技能比武中夺得第一名,2022年,在全国赛场上他以11分16秒夺冠,他的背后则是无数日夜在模拟训练台的“汗水”,为提高0.1秒的精度,他反复练习了上千次。
大国工匠实训基地被称为是“行走的课堂”一点也不为过。在这里,青年职工可拆解最新型的采煤机,在VR模拟系统体验故障处理,跟着大师团队参与技改项目。高兴亮带徒要求“每月至少解决一个现场难题”,王小波带徒分享“故障处理笔记本”。郭金陵的徒弟徐晓晓从一名普通电工逐渐成长为“山东省技术能手”,享受技能人才津贴,成为这个矿年轻的区队负责人。
“高老师手把手带,我就一点点学,从没想过维修工也能修成‘大国工匠’。如今追随老师的脚步,我觉得干劲更足。技术藏在自己身上是没有用的,我热爱我的事业,也要把这份热爱传承下去。”在王小波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徒弟刘桂峰被授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徒弟刘海峰获得“山能工匠”“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徒弟高超获得“兖煤工匠”等荣誉称号。他们用行动证明了改机制、立人心,精技艺、守初心,用产改赋能的实干精神在匠心筑梦之路上砥砺前行。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